孔子孟子荀子人性论对道德教育的意义.doc

孔子孟子荀子人性论对道德教育的意义.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孔子孟子荀子人性论对道德教育的意义

孔子孟子荀子人性论对道德教育的意义研究 摘 要:在人性论问题上,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孟子的人性理论是“性善论”。荀子主张人性“恶”。 不管人性本来是什么样子,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即人性属于生成属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通过内省、学习和实践,克服人性的弱点,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不断向善前进,是道德教育的目标取向。包括人性论在内的儒家思想在国外也产生了深刻影响,对我们今天的道德教育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人性论;道德教育;孔子;孟子;荀子 中图分类号:b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1-0253-02 儒家思想是流传了几千年的人类精神,然而中国20世纪从五四运动到“文化大革命”差不多有七十年时间在批判孔子、儒学,但中国大陆在大批孔子儒学的时候,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与此同时,深受儒学影响又没有批儒的亚洲四小龙经济腾飞,这是为什么?批孔时将孔子儒学全盘否定,而国外许多发达的国家却对孔子有很高的评价,这又是为什么?儒家思想在中国,在世界的东方,也在世界的西方,并且在不同的文化圈,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社会是由人构成的,欲治理社会必先认识人了解人,欲认识人必先认识人性了解人性。如何认识人性?人性是否可变化?假如不可变该如何应对?可变又如何进行适度调控 ?什么因素决定或影响人性?这些一直困扰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头痛问题,是古今人类不断探索的主要问题之一,即使在科学技术发达的当代依旧没有令人满意的结论,仍然处于继续探索之中[2]。孔子、孟子、荀子,为人性的探讨做出了有益尝试,并对后世产生了积极而久远的影响。 一、孔子人性论思想 《论语·阳货》载孔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相近”包括两层意思:第一,从人之性对犬之性,牛之性来看,人与人为同类,所以说“相近”。 “相近”表明人有共性。第二,从人类自身来看,人与人虽属同类,但智愚壮羸万有不同。所以应当说“相近”,不应当说相同。这表明人又有个性[3]。在“性”与“习”中,人的先天本性固然重要,但也离不开后天的习染和教养。刑昺疏:“性,谓人所禀受,以生而静者也,未为外物所感,则人皆相似,是近也。既为外物所感,则习以性成。若习于善则为君子,若习于恶则为小人,是相远也。”[4]人性中都有善与不善两种潜质,其具体为善或不善与后天的“教”和“习”有关,即人性是可以塑造的,习善则为善,习恶则为恶。 二、孟荀的人性论思想 孟子的人性理论是“性善论”。论证了“善”也是人类的基本属性之一,并且以此为基础,试图多层次深入发掘人类“善”的潜质[2]。孟子这种认识,也不是全无道理。他为了说明人人都具有“善”质,曾假设了日常生活中一个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事例,即任何一个人突然发现有一个小孩快掉到井里去了,都会产生恻隐之心,都会不假思索立刻上前搭救,而不会有任何“杂念”,类似于心理学的“条件反射”。这种情形在日常生活中,古今均不乏其例,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并且被持续认为是一种“美德”。 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孟子看到了人生来俱有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并且特别强调“四心”,这是向善扬善的“四端”,这些“善端”实乃人兽之分[5]。然后进一步“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孟子·公孙丑上》)。 与孟子相反,荀子主张人性恶。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人既然作为一类存在物,就不能排斥与自然界其他存在物所具有的相近之处。荀子从人的生物属性侧面,看到的是人生而“好利”、“疾恶”、“耳目之欲”、“好声色”之本性;认为人生来就有为求个人之利而憎恨和嫉妒他人的特性,如果取消了道德规范,天下马上会出现恃强凌弱的现象。荀子还认为,道德存在的事实本身就证明了人性是恶的,需要道德来矫正。人对道德的追求也可看做是人性恶的依据,正因为不道德所以才向往道德[6]。 三、孔子孟子荀子人性论思想对道德教育的意义 (一)从今天的角度看人性 从我们今天的角度看,人性是多维度、复杂多变的。我们可以将人性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是对人的自然本性的生动刻画;人的自然本性,有善有恶,或者说无所谓善也无所谓恶,比如,人生来就具有趋利避害的本能,但这些本能并不能将人与禽兽区别开来。社会属性是人的根本属性,是人的特殊之性,是人的各种共同属性中起主导作用的属性,即人区别于其他动物并所以为人的本质规定性。社会性决定了人类生存必须在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保持一种适当的交往关系[7]。由于人的特殊之性,人与动物有了区别,人的高贵之处也就体现了出来。另外,人性属于生成属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