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心理教育征文.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心理教育征文

青春在基层闪光征文 现代大学生应有的农村基层就业思考与探索 化生学院学生会文娱部 王威   近年来,我国高校扩招后,毕业生人数和未就业毕业生人数大幅度增长。高校毕业生人数从2002年的145万迅速增长到2007年的495万人,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人数由2002年37万人到2006年突破100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无论现在乃至将来都是一个热点问题,但现实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困难,而广大基层特别是西部艰苦边远地区、艰苦行业所需人才却严重匮乏,需要大批人才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到这些地方建功立业。因此,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农村基层就业,有利于青年人才的健康成长,有利于改善基层队伍的结构,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领导地位及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大学生在农村基层就业的现状      近年来,虽然各级党政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法规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的现状还是不尽人意。   1.供求失调,无业可就与求才若渴依然并存   “孔雀东南飞”仍然是目前大学生毕业后流向的体现,仍以京、津、沪和东部沿海城市为首选,而一些偏远省区,急需人才的基层和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则少有人问津。许多毕业生宁愿去东部沿海省、市从事基本没有技术要求的非对口专业工作,也不愿去偏远县城从事社会保障周全且专业对口的工作,更不愿回条件相对艰苦,经济相对落后的家乡创业。造成极为尴尬的局面:一是城里的大学生宁可不就业也不下农村基层;二是在广大农村,大学生成了“稀缺资源”。据报道,湖北省人事部门目前对应届毕业生就业意向进行的一次专项调查结果令人吃惊,在收回的2560份问卷中,竟无一人选择到农村基层工作。   2.虽有满腔热情,却难抵“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羞涩   大学生“村官”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新观念。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有闯劲,事业心、责任心强,有着为“官”一日,造福一方的博大胸怀。他们跑市场,做调查,找项目,但由于“村官”的权限及农村基层条件所限,没有启动资金,甚至连差旅费都是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垫出。在处理矛盾和利益分配方面,职位低、权力微,常常由于需要请示、开会等,与项目失之交臂。   3.心理压力大,力不从心   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一是观念冲突。大学生村官现代竞争意识强,注重工作效率、效益,而有些基层干部惯于悠闲的工作,两者话不投机,最后排挤的常常是大学生;二是怕脸上无光,大学生毕业一旦去了边远地区的基层,怕被误以为是自己没能力;三是怕限制发展,边远地区基层就业环境差,缺乏良好的发展空间,培训、进修的机会几乎为零。毕业生担心一旦到了基层,自身发展受到极大限制,甚至影响后代;四是怕辜负基层群众的期望,由于当地资金、资源、位置以及个人能力等多方面的限制,害怕不能为群众办好事、实事或不能解决群众所反映的困难,而对群众产生畏惧心理。      二、影响毕业生基层就业因素初探      1.大学生自身主观认识和社会评价之间的偏离   据了解,广东某高校2007届一名毕业生宁可在广州从事工资只有1300元的接线员客服工作,也不愿去偏远县城从事3000多元社会保障周全且专业对口的工作,听起来让人匪夷所思。一边是城市就业严峻,人才过于集中;一边是基层百姓望穿秋水,人才匮乏。在这种形势下,一些大学生却认为,专业不对口不要紧,工资待遇低也不在乎,只要留在大城市就行。大学毕业生敢闯敢拼,在竞争中超越自我,是值得肯定。但是,当部分毕业生在城市里无法实现自我价值的时候,仍“固守阵地”,像上述同学那样没有勇气面对城市与农村在待遇、工作环境等方面造成的心里落差,觉得去基层后将“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丢人不能丢到自个儿家。尤其是基层群众,干部对大学生到基层工作热情欢迎的笑容中略带诧异的眼神,在大学生心中有一种“白上大学”和“无能耐”的失落感油然而生,世俗的偏见和自身主观上的错误认识令这些青年人处于尴尬境地。   2.激励与管理机制不完善,“人才观”错位   首先,就基层单位而言,由于受财力编制所限,吸纳高校毕业生的能力有限,认为大学生到基层工作加重了基层负担,加剧了竞争,甚至认为来农村就业的学生是没有本事的,给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带来一定难度;其次,过大的城乡收入差距和过高的城乡转换成本使不少毕业生担心下基层容易上来难,他们认为一旦接受了基层中的某个岗位,就有可能长期待在那里。为使自身收入现值最大化,他们对起点工资期望过高,这无疑会造成他们到农村和基层工作的可能性变小。   3.工作重,难度大,职位低,待遇差   基层邻里纠纷要村官的排解,农村各项基本工作靠他们去做。上面有乡镇政府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