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外实践报告)-家乡的变化:历史名城扎西
历史名城扎西
简要情况
1950年7月,威信县解放,设威信县人民政府。10月,全县设4个区,第一区治扎西,第二区治旧城,第三区治麟凤,第四区治双河。全县有26951户,12.89万人。
2002年底,全县有乡、镇11个,有村83个、社区4个,有村民小组1621个、居民小组12个。全县总户数84034户,总人口36.54万人。
光荣历史
威信,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在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1935年初,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党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了扩大会议,这是我党历史上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随即,中央原拟由泸州、宜宾之间北渡长江,到川西北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实行总反攻,但是,因敌军重兵把守无法渡江,被迫转战滇黔。中央毅然决定一渡赤水,由川南叙永、古蔺地区,转折至威信县城扎西镇。
中共中央在聚集威信县期间,召开了三次会议,即政治局常委会议(水田寨召开)、政治局会议(大河滩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扎西镇召开)。“扎西会议”是这几次会议的统称。
“扎西会议”使遵义会议的决议得到了具体落实,作出了缩编扩红、回师东进、发展红军游击队,配合主力渡江等一系列重大决策,红军实现了新的战略转移,为长征胜利奠定了基础。红军长征进驻扎西在我党历史上具很重要确地位,扎西这一革命纪念地对千秋后代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威信旅游资源丰富独特。以山、林、洞为主的自然风景资源,以观斗山石雕群、 人悬棺、文阁、观音寺、宝灵寺等为主的一批人文景观资源。同时荣戴省级威信风景名胜区桂冠。
过去的日子
此外,威信县城扎西镇是一个以老城为轴心呈放射性发展的城镇。老城中多穿逗式木结构坡顶建筑,空间变化丰富,街道尺度得当。有的老街至今仍保持着红军长征时的风貌,十分耐人寻味。谈到建国60年威信县的变化,78岁的退休干部吴泽民老人感慨万千。
老人说:60年前,威信没有一条公路,运输物资全靠人背马驮,马帮成了当时威信与外界交流的惟一渠道。
“解放以前,威信这个地方出门可真难,没一条公路,那时的物资运输只能靠人背马驮。现在威信不少人都还记得,背煤用‘果底’(音)(尖形高背篓),背石头用‘背夹子’,背菜用‘掩篼’,背草、背柴用‘背篼’。
背‘果底’和背‘背夹子’,为了路上好歇气方便,还需要随手带把‘弯杵’。一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公路修到了咱威信。这以前,县上的干部到昭通办事全靠步行,需要六七天!”
“如今可好了,一条条靓丽洁净的县乡公路上,南来北往的车辆川流不息;四乡八里的群众在奔走忙碌。咱们老区公路已通达100%的村、91%的村民小组。这算得上是建国以来党和政府为人民群众办的最大实事!”
60年峥嵘岁月
威信——毛泽东真正开始掌权的地方,中国工农红军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转折地点之一。1935年2月,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威信,在这里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扎西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60年前,由于基础设施薄弱,威信没有一条公路,运输物资全靠人背马驮,马帮成了当时人们认识和了解外界的唯一渠道。由于受经济和基础设施薄弱的限制,威信人民长期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各项社会事业举步维艰。“一年耕种半年荒,遮风挡雨茅草房,小病拖、大病扛、重病等着见阎王”。这是60年前威信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解放后,面对艰难困苦,威信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发扬红军长征扎西精神,怀揣着对美好新生活的追求,向荒山,向贫穷,开始了艰难曲折的跋涉。“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比比革命老前辈”的口号,唱响在这片红色沃土上,伴随着一代又一代的老区人民一直前行了整整60年。
60年的探索,历尽艰辛,充满曲折;60年的奋斗,如火如荼,可歌可泣;60年的成就,精彩纷呈,绚丽夺目;60年的历程,壮美如诗,回味无尽。60年来,威信人民在党的政策方针的指引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只争朝夕,风雨兼程,一路高歌猛进,铸就了跨越式发展进程中一个辉煌的里程碑。
农业产业化强势推进
新中国成立后,历届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工作,认真落实党的农村改革政策,加大农业基础投入、强化科技措施,在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极大调动了广大群众生产的积极性,不断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推动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特别是近年来,县委政府以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为目标,以强化“三农”基础设施为抓手,举全县之力,狠抓新农村建设、土地整理、水土保持等项目实施,不断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切实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2006年以来,在大力治理农村“脏、乱、差”的同时,强化水、电、路、沼气池、节能灶等基础建设。同时以小流域为单元,大力开展“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7平方公里,建成引水渠43000米,建设高产稳产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