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化的差异性与不适应症
刍议文化的差异性与不适应症
摘要:文化,不仅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社会现象和人类所特有的现象把人与动物相区别开来,而且不同社会的文化对其社会成员的人格、心理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文化的变动也必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人格变化和心理变化。我国目前处于改革开放和社会大变革时期,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和广泛,这种交流、变化必然会在人们心理掀起波澜,从而打破人们已有的心理平衡,而引发许多社会问题。文化不适应症就是由文化的差异性所引起的一系列心理反应,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其表现可描述为四个阶段。为克服文化不适应症的影响。文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文化:差异性;不适应症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2)08-0068-04
文化,不仅是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社会现象和人类所特有的现象而把人与动物相区别,而且它还作为一种社会因素,影响着生活在此空间下的个体和群体的心理、人格和健康。文化与心理、人格及健康之间的关系极为复杂而难以道明。古往今来,国内外不少学者从各自的视角探讨文化与心理、人格、健康之间的关系。
一、研究文献回顾
在世界史中,社会文化学派和文化人类学派都试图从文化的角度探讨对人的影响,社会心理学派的一支——社会文化学派的上将——德国的卡伲·霍妮(1895-1952)。在她的《精神分析的新道路》(1936年版)中指出:“心理活动是文化的反映。也就是说,个体潜在的内心冲突实际上乃是他们所处的文化中某些特定矛盾的反映,社会上神经病发病率的增加,表明了生活于其中的现实条件发生了问题。”同时,该学派的集大成者,德国的埃里希·弗洛姆(1900-1980)也认为,社会通过它的“过滤器——三种文化因素:语言、逻辑、禁忌来塑造社会成员的性格和潜意识。”其主张人是社会的产物,文化决定着人格。“病态社会必然产生病态的人格。”他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制度造成西方病态的人格性格。
而与此同时,文化人类学的杰出人物,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露丝·富尔顿·本尼迪克特(1887-1948)和玛格丽特,米德(1901-1978)也分别从自己的角度去阐述文化对人的影响。本尼迪克特在1934年出版的《文化模式》一书中指出:“社会与个人并不是对抗的两极。社会文化提出了个人赖以生存、创造的原材料。……文化贫脊,个人便会受害;如果它丰富灿烂,个人便可以得到大大发展的机会。”她强调文化对社会成员的制约和决定作用,但也不否定社会成员的生活有其自主性。她多次申明:“具有某地文化经历背景的人类学者中,没有一个曾经相信,个人不过是一些机械地执行其文明指令的自动机。”而被称为人类学“创业之母”的美国女文化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1907-1978)在其名著《来自南海》(此书由1928发表《萨摩亚人的成年》、1930年发表的《新几内亚区儿童的成长》和1935年发表的《三个原始部落》的三部曲组成卜一书中,通过对上述原始部落的对比研究得出结论:“诸如青春期危机等原先我们一归诸于人类本性的东西,绝大多数不过是我们对于生活于其中的文明施加给我们的种种限制的某种反应。……所谓男性与女性的特征并不依赖于生物学的性差异,相反,它是其特定社会文化条件的反映。……?”
上述学派都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不同的文化塑造了不同的人格特征,不存在什么永恒的超文化的人格特征。不考虑特定社会的规范,就没有人格的变态与常态之分。”
美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就文化的变迁提出一个专门的理论,即“文化堕距”理论(couture-lag),这个理论认为:“由相互依赖各部分所组成的文化在发生变化时,其各部分变迁的速度是不一样的,有的部分变化快,有的部分变化慢。一般来说,‘物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奥格本称之为适应文化)发生变迁。而在非物质文化中。一般又是制度文化首先发生变迁,然后是风俗、民德的变迁,最后才是人们价值观念的变迁。由于各文化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变化速度不一致,不同步,而导致它们的变化产生差距,造成各部分之间不平行、错位,因而引发出社会问题。”
就中国国内学者来看,王净认为,站在哲学的高度来看待人体与人类,文化因素对人体健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哲学、宗教、风俗、道德、音乐、教育等文化现象都与健康有关系,而且会影响人们的健康。徐一峰在《文化与健康》一书中,也从各个文化现象考察了文化的医学健康功能。岱年、方克立等学者认为,中国文化具有民族凝聚、精神激励和价值整合的功能,滋养了中国人民追求和谐、崇尚中道、不走极端的平和心境以及精进、务实、宽厚的精神风貌。翟艳丽的《风俗、信仰和健康》一书,也说明了文化与健康之间的联系。此外,国内有不少学者还专从宗教文化角度考察文化与健康、人格的关系。比如,杨彦春、段明君在《宗教文化与心理治疗的相关问题》一文中,通过复习和回顾宗教文化与心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