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土记者”启蒙恩师
“土记者”启蒙恩师
我是一名年逾八旬的退休小学教师,家住栖霞市庙后镇骂阵口这个偏僻的小山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烽火硝烟中,我读了6年小学。从5年级开始我就给报纸写稿子。但因文化水平低,写的稿子缺头少尾,连写3年都成了废品。
正在我一筹莫展,心灰意冷,想打退堂鼓之际,《大众日报》编辑同志给我寄来一本《青年记者》,我反复阅读,爱不释手。在她的谆谆教诲下,我又鼓起勇气,重新拾起了笔。从前我是个连新闻的五大要素和什么是消息、通讯、故事都一窍不通的门外汉,逐渐开窍入了门。时而有一些“豆腐块”、“火柴盒”见报。
此后,编辑按期给我寄来《青年记者》,并来信对我的稿件进行指导。还发展我为《农村大众》的通讯员。自从有了《青年记者》这位恩师,我这个“瘸小鸭”就像长了翅膀,写稿的水平迅速提高,有的稿件上了《大众日报》,有的竟被《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国家级媒体采用,还有的被香港《文汇报》等媒体刊登。
在《青年记者》这位恩师的潜心帮教下,66年来我一直痴迷上了通讯报道,共发表稿件2200余篇,成为当地一名小有名气的“土记者”,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弘扬时代新风、做出了一点贡献。数次被评为模范通讯员,前年被评为“烟台市模范老人”,去年又被评为“十佳栖霞好人暨第三届道德模范”。回眸这些成绩和荣誉,我这个“土记者”怎能不由衷地感谢我的启蒙恩师――《青年记者》呢?
连书三年,皆为废品
我是在本村和庙后完小读的小学。那时是战乱时期,日寇三天两头到牙山老解放区进行灭绝人寰的大扫荡,国民党也乘机兴风作浪发动内战,上学根本没学到多少文化知识。
1944年我从村小升到庙后完小,一天我发现胡清贤老师拿着一张《胶东大众》报,上面登载了许多打鬼子捉汉奸拥军优属支援前线和农村的人和事。不少稿件是农民通讯员写的。我大言不惭地说:“这样的事俺村也有,我也能写出来”。于是,我就约着林玉亭、李培连两位同志,成立了一个通讯写作小组,开始向报社投稿。我们规定,每人每周要采访撰写一篇稿子,带到学校修改后发走,稿??像雪片一样飞出去。我们天天盼着见报,可是一天天,一月月,半年,一年,连一个字也没见到。我们有些心灰意冷了。第二年我们开了个会,又鼓足干劲写起来。我们仍是一天天一月月采访、写稿、发稿、盼见报,又忙一年,还是白忙活。大家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唉!看花容易绣花难,咱不是写稿那块料,快消停吧!”
1949年,我完小毕业,考上小学教师。上级把我分配到寨头村小学任教。我又和民师(教农民识字的农民)梁吉章、梁吉金成立了一个通讯写作小组。开始我们满怀热情和信心,白天采访,晚上写稿,经常投稿。又忙活一年,稿子仍如泥牛入海,无影无踪。小组也只好自生自灭散伙了。
我连写三年,真是王二麻子打把式――空走一场,赌气这辈子再也不写稿了。
恩师导航,引入正向
正在我咬牙切齿赌气再也不写稿的时候,一天,乡邮递员老胡送来大众日报社出版的一本《青年记者》。我十分惊喜。打开一看目录,登的全是写新闻报道的内容。特别是编辑写的“新闻讲座”,其中有《新闻写作的特点》、《一件新闻的写作》、《谈谈新闻的开头》……内容丰富多彩,简直是一本新闻百科全书,把我一下子迷住了。趁教学的空隙,我也读上两篇,晚上办完公,也要学习两个小时。通过学习《青年记者》,我驱散了笼罩在心头上的乌云,心又动了,手又痒了,决心还要写稿子。这次写稿,我怕别人知道,怕失败了被人家耻笑,就偷偷地写,偷偷地往外发稿。
这年秋收刚一结束,农民为了学文化扫文盲,冬学(农民冬天上学)提前开学了。我悄悄把这件事写出来寄走了。没想到《农村大众》报真的把这个消息登出来了。虽然仅200多字,但这是我奋斗几年第一次出的成果,心中高兴得像开了花一样,吃饭睡觉也格外香。在冬学课堂上宣读了这篇小稿,学员们高兴得手舞足蹈,并表示一定把冬学办好,早日摘掉文盲帽子。我尝到这块“小豆腐块”的甜头,写稿的积极性更高了。
1957年,我的学生牟增果从烟台二中放暑假回家。她妈告诉她:今年阴雨连绵,小麦晒不干不能缴公粮。生产队叫社员去领来家在火炕上烘,烘小麦得浪费烧草,咱可不去领。增果一听妈妈的思想不对头,心想,缴好粮缴干粮是公民的义务,也是热爱祖国的实际行动。于是她就用说故事的方法做妈妈的思想工作。经过一番劝说,她妈的思想疙瘩终于解开了。母女俩欢天喜地地去生产队领回了湿小麦。我参考《青年记者》介绍的《怎样写小故事》的经验,写了篇《暑假第一天》,很快在《中国青年报》发表了。《青年记者》上的文章告诉我,写新闻要抓紧时机,不要老跟在别人的后边跑,不要放“马后炮”。于是“六一”儿童节前10天,我就把有关儿童节的稿子写好发走了。1964年5月30日,《大众日报》就登了我写的《好孩子,做好事》一组小故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