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越女争锋” 与越剧未来
“越女争锋” 与越剧未来
近几年来,中国戏曲给人的印象似乎有“脱胎换骨”“枯木逢春”之感,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力推行,大多数的戏曲剧种纷纷搭上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快车,这一舶自西方的名词将原被视为传统文化和民族艺术的戏曲重新命名和归类,使久被冷落的戏曲借机获得新生;另一方面,一些新的概念和运作方式出现在戏曲领域,譬如白先勇策划的青春版《牡丹亭》的巡演和推广,男旦概念的重新出现和有意号召,先锋话剧、流行音乐、电影对于戏曲的“关注”、吸收和跨界,“越女争锋”节目的推出等等。这使得昆曲、京剧、越剧等戏曲剧种较多地回到公众的视野,产生了一些不亚于诸多娱乐文化的热点,并在某种程度上重构和更新着戏曲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
对于越剧来说,作为地方戏中数一数二的大剧种,虽然一度曾经拥有遍及全国的影响力,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也和其他的戏曲剧种一样,渐渐陷入了门庭冷落、辉煌不再的局面。即使如今的越剧拥有茅威涛这样明星式的演员和一批知名剧目,但“越剧怎么了?越剧怎么办?越剧怎么走?”式的焦虑,仍屡屡不绝。即便是在2006年庆祝越剧百年诞辰的系列活动中,这一声音仍在回响,并成为讨论越剧的重要议题。有趣的是,在“越剧百年”之后,电视娱乐节目模式的介入、新的越剧观念及模式的构想与展开,使得近年来的越剧发展呈现出新的态势。
“越女争锋”:越剧的“变脸”?
在2006年越剧百年诞辰之际,充斥于耳的不仅是对越剧辉煌不再的焦虑,还有各种各样的献计献策和寄语寄怀。
“创新”成为越剧论坛上的“关键词”,但如何“创新”,却是众说纷纭。有的探讨“越剧的生态环境”,有的注重“越剧的网络传播”,有的希望越剧“回归土地”、“回归民间”,有的呼吁越剧“走向全国、全球化”……各种建议、方案莫衷一是,这反映了越剧内部长期聚焦的矛盾与困惑。尽管如此,“下个百年,越剧如何变脸?”仍是众多越剧从业者的期待。
正是在2006年的7月,被冠以“越女争锋”之名的“越剧青年演员电视挑战赛”创办。这场赛事由中央电视台和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联合主办,乍看起???,似乎和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经常举办、播出的京剧昆曲等剧种的青年演员挑战赛、擂台赛并无不同,但正如“越女”给人以“超女”的联想(事实上,这一名称是“超女”的复制和模仿),这一赛事也是对“超女”电视选秀的模仿,“和以往很多电视大奖赛不同,本次‘越女争锋’大赛是以‘女子越剧’和‘青春越剧’为特点,所有参赛选手都是专业女演员,但都不是观众熟悉的知名演员,主办方希望能从中挖掘更多的越剧新秀。据悉,此次比赛的评选方式将采取评委当场亮分,观众现场人气投票方式进行”[1]。从这一报道来看,“越女争锋”将自己和以往较常规的戏曲青年演员的比赛划分开来,而转以“女子”、“青春”、“选秀”为卖点。2009年举办的“越女争锋第Ⅱ季”更是宣扬了此一理念:“以电视综艺化手段包装传统越剧赛事,用创新的电视理念与手法打造青春越剧与电视娱乐的完美融合;在选拔高素质新人的同时培养高素质的观众群体,力争使之成为兼具专业权威性、艺术欣赏性、时尚娱乐性、热点关注性及大众参与性为一体的创新型越剧电视赛事。”[2]
在“越女争锋第Ⅱ季”中,还将参赛选手的年龄下调,降至30岁以下,并抛出“龙凤配”、“金童玉女”等概念,此外还有观众充当评委“复活”某位选手的环节。作为惟一复制“超级女声”、“我型我秀”之类电视娱乐节目的戏曲赛事,不仅在比赛的规则、标准及运作方式极力向其靠拢,而且在渲染接受效果、观众反应等方面――譬如“越剧粉丝有多彪悍?”之类的报道和讨论等――也似乎成了“超级女声”之反响在戏曲领域的再现。
在“越女争锋”开赛之始,由于其“一票难求”的火爆场面,令人回想起20多年前的首届“江、浙、沪越剧青年演员电视大赛”,并称其为80年代的“超女”。不过,在“江、浙、沪越剧青年演员电视大赛”、“越女争锋”、“超级女声”三者之间能够建立某种可比性的,或者说在公众的视野中所能联系和关注的,却是其“市场反响”,如回忆“江、浙、沪越剧青年演员电视大赛”,如“比赛场场爆满,尤其到了最后几轮,走廊上几乎都站满了人,其火热的场面绝对不亚于今天的‘超级女声’”、“在那个年代,方亚芬的‘芬粉’数量和狂热程度绝不亚于现在的‘玉米’、‘凉粉’”[3]、而谈及“越女争锋”,就有“这些六七十岁头发花白的老戏迷们,就像铁忠的“玉米”(李宇春粉丝)一样”、“主办方之一红星剧院经理陈国欣认为这种情况让人高兴:‘这说明这个剧种还有旺盛的生命力,一点不逊于流行的快女’”[4]之类的报道。或许,在没有“超女”的年代,“越女”就是“超女”这种回想能够用于描述越剧曾经的辉煌。而在有“超女”的年代,“越女”就是山寨版的“超女”也似乎能使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