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段特殊历史民间研究
一段特殊历史民间研究
11月8日近午,一支挂有“欢迎抗日老英雄回松山”条幅的车队打破了松山的静谧,细心的主办方特意用条幅遮住了车上的“丰田”、“三菱”等标志。活动主角是年逾九旬的老兵鲍直才。打松山时,他临危授命,采用土办法自制了测量经纬度和水平测试的仪器,立下大功。
松山位于云南省龙陵县腊勐乡,曾是二战时的―个重要战场。
这一天,龙陵县腊勐乡松山村委会的院内异常热闹,鲍直才和其他几位关注滇西抗战的学者、志愿者被授予“松山村荣誉村民”。
一年中的绝大部分时间,这座大山安静得有些寂寞。每年,过来凭吊的也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位民间研究者。
初上松山
二战史研究专家戈撅亚回忆自己最初接触滇西抗战研究,是因为“受了刺激”。
1983年冬天,正在学做生意的戈叔亚到了腾冲,“路过一个党校,看着里面郁郁葱葱的,又不收门票,就走进去看。”
当时被作为党校办公地的这个园子就是国殇墓园。由于“文革”时遭破坏,墓园一片狼藉。戈叔亚看到门口的一块石碑,上面的介绍文字让他极为震惊,“我是历史系毕业的,又选修过二战史,但我完全不知道这段历史。”
从那时开始,他像着了魔―样地奔走在滇西的村村寨寨,逢人就打听那场战事。他至今记得路上碰到的一个小伙子,“那是个十足的小痞子,见到我就问要不要黑的或者黄的。黑的是大麻,黄的是黄金。”戈叔亚说,他一打听滇西抗战的事,小伙子马上停下脚,认真地告诉他,自己的舅舅当年去修滇缅公路,一直没回家,恳求他帮忙寻找。
研究滇缅抗战至今,戈叔亚已经上过30多次松山,“当地老百姓说起松山,总会在前面加个‘大’字,充满敬畏。”在二战亚洲战场上,只有三次日本人所谓的“玉碎战”,即日军被全部消灭,分别发生在滇西的松山、腾冲和缅北的密支那。
“第一次去的时候是我一个人。站在山头上一看,遍地密密麻麻的,有螺纹一样的坑。我以为那是手榴弹炸的,后来一位日本学者告诉我,是迫击炮。那是下午四五点钟,风吹着小树不停摇晃,树叶哗啦啦地响,我突然很慌。”戈叔亚回忆说。
研究初期,他还进行过一番“市场预测”,“当时‘文革’结束,中美已经建交,所以就决心搞这段历史。”
打破禁区
1984年,一篇两万字的讲稿打破了禁区,对国民革命军滇西抗战首次给予了正面肯定。
讲稿起草者之一的陈祖?如今已年近七旬。那年他刚调到保山市史志委工作,“当时我们分析了一下形势,做了本叫《保山地区抗日概况》的小册子,并由专员做了个报告,用的就是那份讲稿。”
作为土生土长的腾冲人,陈祖?从小就熟谙这段历史。他告诉本刊记者,小时候,家里住过日本人,也住过中国军队,周围遍地是战争遗迹。
1986年,陈祖?和同事到南京查滇西抗战的档案。开始对方不肯接待,说档案馆是国家的,与地州史志没有关系。陈祖?解释说,国家在我们的地州发生过重大战事,必须关注。
反复协商后,他们看到了档案。由于不许复印、拍照,他们只能抄写。三个人每天抄两万字。后来觉得进度太慢,就请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帮忙抄写,1000字8毛钱。前后一共抄了100多万字。随后,这些资料被整理出版为《保山地区史志文集抗日战争专辑》,共四册。在当时引起了国内外关注,几名日本游客一下买走了100套。
磕磕绊绊的田野调查
最初关注这段历史时,戈叔亚并未找到同道,国内相关书籍也几乎没有。他获得资料的途径主要是到政协、民革、黄埔军校去找了解这段历史的老人。“有些地方需要介绍信,我没有证明,人家就不愿意接待。”
甚至有人认为他在帮日本人找资料,他还被调查过。
“我想过100次要放弃,但当时一是由于做的生意不景气,二是因为研究这段历史已经上了瘾。”戈叔亚说。
他在恐慌中继续着田野调查,几乎走遍了滇西抗战中的所有战场,“哪怕是一条马路,回来以后我都得通过各国资料进行验证。”
1997年,戈叔亚等人在怒江州泸水县高黎贡山片马垭口找到了1943年失事的C-53型运输机,当时,这一事件被认为推进了中美关系。
原保山市隆阳区史志委的沙必璐曾和陈祖?一起,在1996年搞了一个滇西抗戗研究筹备组。她告诉本刊记者,那是时任政协主席领着搞的,两三年后觉得有压力,就撤掉了。
陈祖?说,上世纪90年代末,他曾突发奇想,以个人名义邀请了几名日本反战老兵重走滇缅战场,“有关部门知道后就泡了汤。”
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
每到年底,滇缅抗战博物馆馆长段生馗就成了“热锅上的蚂蚁”,为还钱的事忙得团团转。“现在还欠了人家84万。”他―脸愁容地告诉本刊记者。
这个有着7000多件展品的博物馆,多年来,只有他一个人在支撑。
真正意义的收藏始于1986年。段生馗说,战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