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京味文学发展态势思考
京味文学发展态势思考
京味文学是一种具有浓郁地域色彩的文学样式。200多年前出现的第一部用北京方言创作的长篇小说《红楼梦》,被认为是京味文学的开山之作。清末民初在北京出现了蔡友梅、穆儒丐等一批倡导“京语文学”的创作者。而真正开创了京味文学样式并确立了明确地域文化内涵的是现代文学作家老舍。可以说京味文学最初的文化品格是老舍赋予的,由此最初的评论界也将京味定义为“老舍味”。
然而,老舍既不是京味文学的开端,也不是京味文学的终结,更不是京味文学的全部。京味文学的内容与外延都是很复杂的。在中国文学史上,“京派文学”与“京味文学”两个术语往往被评论家们混用,但两者实际上是不完全等同的,甚至可以说是完全不同的。20世纪30年代形成的“京派”,其诗人、散文家、小说家、剧作家以及批评家的主要代表冯至、废名、陈梦家、方玮德、林徽因、孙大雨、???毓棠、林庚、曹葆华、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梁遇春、方令孺、朱自清、吴伯箫、萧乾、沈从文、凌叔华、芦焚、汪曾祺、丁西林、杨绛、李健吾、朱光潜、梁宗岱、李长之等,乃至被许多学者推为“京派”首要代表的周作人,他们绝大多数都是“外乡人”!只要仔细分析“京派”的作品,我们很容易看出,“京派”注重的是人与整个社会、与大自然的整体关系,而不太注重北京地域的色彩与味道。这与作为京味文学代表的老舍完全不同。在老舍的小说里面有的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地道北京生活的描画、纯正方言口语的传承、鲜活民俗风情的展现。1980年代曾经出版过一套“京味儿文学丛书”,丛书编委会认为“京味儿文学”主要具有这样四个特点:第一,作品中必须运用北京方言;第二,运用北京方言描写北京的人和事;第三,作品中环境和民俗是北京的;第四,发掘北京人特有的素质。按照这个分类,我们可以看出京味文学与京派文学之间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京味文学进入了新的鼎盛时期,涌现出汪曾祺、邓友梅、王朔等一大批京味作家,并且突破了小说的范围,向综合艺术领域开进,京味话剧(比如《天下第一楼》《北街南院》等)、京味电影(比如《甲方乙方》《不见不散》等)、京味电视剧(比如《北京人在纽约》《雍正王朝》《大宅门》等)相继问世。特别是1990年电视剧《渴望》的播出,将以王朔为代表的“新京味”推到人们的视野前。这些新京味小说作家(包括徐坤、邱华栋、黑马、古清生、陆涛等)将改革开放后北京城市出现的新景观和新北京人的心理特征及时反映到创作中,准确地把握了北京在新的历史时期内的文化形态,为传统京味文学注入崭新时代内容,从内容到形式实现了由传统京味文学到“新京味”的转变。进入21世纪以来,京味文学创作又进入了一个丰收期:在京味小说方面,既包括刘一达为代表的中年作家,他们的京味小说写作努力挖掘北京特有的传统文化对北京人心理意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塑造,以及北京传统地域文化在新的城市变化中面临的困境和选择;同时还出现了孙睿为代表的新生代京味作家,他们的“新京味文学”的创作更多地将眼光放在北京都市文学未被发觉的新的空间,丰富了京味文学的表现方式,为京味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京味话剧和影视剧也异常火爆:《茶馆》《全家福》等京味大剧接连上演,《天下第一楼》《五月槐花香》《京华烟云》等京味电视剧走红荧屏,京味文学与影视实现了新的互动。
耐人寻味的是,近两年来文学评论界却先后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对京味文学的未来发展表示忧虑,提出了“京味文学即将终结”的观点。不少学者认为,随着胡同与大院被拆除,北京话被外地方言覆盖,影视和网络媒介为代表的电子媒介逐步取代机械印刷媒介,导致由胡同和胡同文化承载的京味文学必将无可挽回地走向终结。这场学术探讨引发了学界对于京味文学发展前景的重新思考。
如何看待这一讨论呢?在笔者看来,作为一种地域文学的京味文学,它所反映的不仅仅是北京的生活图景和文化特色,而且是整个民族物质和精神文化的精髓。在经济建设飞速发展的今天,有许多宝贵的故都文化资源在渐渐流失,但也应该看到京味文学作为北京文化的一部分所拥有的强大生命力及新的生长点:
第一,不可否认京味文学所依赖的媒介发生了深刻变化:城市格局被重塑、建筑形态被变革、传统风俗在弱化、旧人旧事在消逝,京味文学在一定程度上随之“变味”。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媒介所承载的精神却是作为地域文化与地域性格中最稳定的心理因素与文化传统被保留和传承。京味文学依靠着北京文化的延续力而呈现出坚韧、成熟的生命力。北京所赋予北京人的习惯、思维、性情、甚至脾气与喜好作为北京人基本的特质犹如血统一样在一代又一代流传,只是它们以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在不同的人群与阶层中以不同的形式重新呈现。而作为一种文学样式,京味文学所表现和反映的正是北京人的情感、北京的市民生活。只要市民的生活仍在继续,那么对这一地域生活的文学反映必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