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从音乐角度看资兴花鼓戏地方特色.docVIP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音乐角度看资兴花鼓戏地方特色

从音乐角度看资兴花鼓戏地方特色    一、资兴花鼓戏的历史源流    资兴花鼓戏属衡州流派,是一种流行于我省湘南地区的民间小戏剧种。2008年,被湖南省政府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资兴历史悠久,自东汉顺帝永和元年(公元136年)析郴县地置汉宁县,迄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了。资兴民间艺术丰富,采茶歌及其他民间歌舞广泛流传。花鼓戏便是在这些灯会歌舞、采茶歌舞、傩舞等民间歌舞基础上逐渐演变而成的。民间称之为“马灯”,便是沿用了车马灯的名称。车马灯是当地新春正月灯会中的一种歌舞形式,白天走家串户,晚间张灯玩耍,在歌舞之间,还穿插一些反映民间生活的小节目。如《渔翁戏蚌》、《采莲船》之类,用灯调演唱,角色也常是一旦一丑。在花鼓戏的表演和音乐中,可以看到许多车马灯歌舞表演的痕迹。在民间歌舞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资兴花鼓戏早期的演出形式,即一旦一丑的“两小戏”。后来为了满足观众的需要,逐渐又增添了小生行当,形成了“三小戏”,情节逐渐丰富,表演和声腔也日趋成熟。    清代时期,乡民大开农耕,田间起舞,谓之“秧歌”。清同治年间有记载:“秧歌,亦谓之花灯,饰童男童女,相对跳唱,金鼓喇叭与身手相奏。”尔后,在发展过程中,揉和民歌、小调、伴嫁歌舞,并借鉴其它剧种艺术,逐渐形成独具风格的花灯戏,也叫“地花鼓”。花灯戏歌舞性强,载歌载舞,活泼轻快。表演形式有“对子调”(歌舞演唱)、“灯戏”(有人物、情节的生活故事)和半调(花灯)半戏(祁剧)等形式,多为“二小”(小旦、小丑)、“三小”(小旦、小丑、小生)戏。小旦多由男子装扮,头戴包头,身着艳装,手拂彩帕,扮成花枝招展的少女;小丑抹白鼻梁,腰系短彩裙,手摇花扇,一副滑稽相;小生头戴方巾帽,身穿素长袍,手拿白纸扇,作文雅状。道白多以官话夹杂方言,通俗亲切,幽默风趣,逗人发笑。唱腔曲调有正调(川调结构)和小调(民歌及丝弦小调),音调多粗犷高昂,热烈欢快。音调高亢时,以唢呐伴奏;细腻委婉时,用二胡合音。伴奏乐器有嗡琴、二胡、大唢呐、大桶鼓、大锣、大钹、小钞、小顶钹等。    花鼓戏由民间歌舞“二小”戏、花灯、对子调演变而成。清乾隆以前,资兴县已有对子戏。嘉庆十七年至道光三十年(1812~1850),资兴县先后建立了六、七个戏班,他们将对子戏发展为“三小戏”,除常年在本县农村演出外,还到区内各县和衡阳、耒阳、茶陵、攸县、韶关、赣州等地演出。同治元年(1862),杨恩寿观看资兴花鼓戏演出后,在《坦园日记》中记道:“乡人争先睹为快”,“台下喝采之声,几盖钲鼓,掷金钱如雨”。民国初年,花鼓戏各戏班演出剧目200余个,曲调170余首。民国17年(1928),流行的剧目有《王氏投井》、《蓝桥会挑水》、《大盘洞》等。演出区域扩大到衡阳、茶陵,广东省韶关、连州及江西省永新、宁冈一带。    清代,花灯开始兴盛。道光至宣统年间,县内比较大村庄都有业余花灯班,逢年过节、婚丧喜庆均举行花灯演出。民国时期,花灯演出活动更为活跃。民国26年(1937),县内就有花灯戏班28个,其中职业班8个,业余班20个。民国30年,官府视花灯为“淫戏”,加以禁演,但群众喜爱花灯戏,故禁而不绝。花鼓艺人借祁剧湘剧声誉合班演出,几经通融,提高了花鼓戏的艺术水平,声腔也由对子调揉进南北二路,表演技艺逐渐规范化。演出剧目有《毛国金打铁》、《五更劝夫》、《下南京》等。除活跃在湘南一带外,还到赣南、粤北等地演出。    二、宗教活动对花鼓戏的影响    宗教活动对资兴花鼓戏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资兴境内的回龙山、寿佛寺是著名的宗教胜地,古刹庙宇甚多,香火繁盛。每年7―9月间,民间的酬神活动十分频繁。酬神时必请师公设立法堂,这种法堂多是师公与花鼓戏艺人的合作,有的则是一套人马。这种合作对资兴花鼓戏的发展有一定影响。如其“调腔”,便是由师公腔衍变而来。旧时,资兴花鼓戏因常遭查禁,艺人们只得躲进大戏班中到各地演出,以至形成了与其他剧目同台演出的状况,人称“调戏班子”。这种演出活动,有利于资兴花鼓戏在剧目、声腔以及表演程式方面的发展。    资兴花鼓戏的早期班社多为业余性质,一般一个班子8至10人。演员与乐队没有严格分工,基本上农忙务农,农闲从艺。新中国成立之前,艺人们的社会地位极低。资兴花鼓戏的舞台语言以郴州、资兴方言为基础稍加提炼而成。    三、艺术特点    资兴花鼓戏在表演艺术上均保持了浓厚的歌舞色彩,其表演具有载歌载舞、轻松活泼的艺术特点。歌舞与剧情结合紧密,有些戏的主要情节都是以歌舞形式出现。从角色行当来看,该剧种早期仅有旦行、丑行两种,后期生、旦、净、丑各行才逐渐完备。班中因人员少,演员一般一专多能,可以兼演不同行当的角色。资兴花鼓戏保留下来的传统剧目有165出。其中小戏104出,中型剧目35出,大戏26出。从声腔分,则川调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