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 题: 梯 形
教 材: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十六章第7节
授课教师:市第十五中学分校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梯形及其有关概念,掌握定理“经过梯形一腰中点与底平行的直线必平分另一腰”及其证明方法.
2、 使学生在参与梯形性质的发现和证明的过程中,体会知识间的联系以及解决梯形问题的常用思路,进一步渗透类比、转化的思维方法.
3、 在从已有四边形知识系统出发探索梯形性质定理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 梯形性质定理的发现和证明. 教学难点 在证明梯形性质时正确添加辅助线. 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与图形计算器.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概念的形成与深化
1、 再现旧知,形成概念
问题1:我们已经学习了一类特殊的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同学们还知道其它特殊的四边形吗?
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如下图片,并从中抽象出梯形的基本图形.
问题2:什么是梯形?
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对所说的命题进行辨析,鼓励学生相互纠正、补充,师生共同归纳出梯形的定义:
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教师示范并指导学生正确画出一个梯形,讲解如下问题:
(1)梯形的表示方法:如图,在梯形中, ∥.
(2)平行的两边叫做梯形的底.
一般地,较短的底叫做上底,
较长的底叫做下底.
(3)不平行的两边叫做梯形的腰.
(4)两底之间的距离叫做梯形的高.
教师引导学生作出梯形的高,并让学生理解根据“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这一推论,梯形中高的位置可能不同,但大小始终相等.
2、 理解概念,应用练习
练习1 在以下图形中,∥,判断各图是不是梯形,如果是,请说出梯形的上底、下底、腰,并作出梯形的高.
练习2 在梯形中,∥,=,=,∠=120o,则∠= .
(练习2图) (练习3图)
练习3 在梯形中,∥,∥交于点,=4cm,△的周长是12cm,则这个梯形的周长为 .
根据练习2和3,引导学生理解梯形与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初步体会在解决梯形问题时往往要借助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知识.
问题3:如何通过添加辅助线把梯形转化为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
展示学生添加辅助线的各种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既然梯形与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在图形上存在紧密的联系,那么它们在性质上是否也存在某种联系呢?
学生回答.
学生观察.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多种表述方式,如: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有一组对边平行但不相等的四边形是梯形,等等.
学生画出图形并理解有关概念.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交流展示.
学生思考,进行尝试.
从学生已有认知基础出发引入新课.
引导学生理解梯形的本质属性.
在变式中识别、辨析,加深对梯形的理解.
对梯形的概念进行简单的应用.
体会把梯形进行转化的方法,为后续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性质的发现和证明
1、 动手实验,发现性质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定理:“经过三角形一边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平分第三边” ,并指导学生在图形计算器上展示这个定理的内容:
如果点是△中边的中点,且∥交于点,则点是中点.
问题4:拖动点A,把△ABC变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在变化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请写出猜想.
对于平行四边形的情况,学生口述完成,师生重点研究梯形的情况.
得到猜想:经过梯形一腰中点与底平行的直线,必平分另一腰.
问题5:怎样证明这个猜想?
2、 合理转化,探索证明
已知:如图,点是梯形的腰的中点, ∥∥且与交于点.
求证:点是中点.
教师在学生独立探究的过程中巡视指导,鼓励学生用不同方法进行探索、尝试,同时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
及时进行调控.
教师展示学生多种证明方法,并适当点评.
教师引导学生并板书一种证明方法:
证明:过点作的平行线,交的延长线于点,交BC于点.
∵ ∥∥,
∴ 四边形和是平行四边形.
∴ =,=.
∵ =,
∴ =.
∵ ∥,
∴ ∠=∠,∠=∠.
∴ △≌△.
∴ =.
即点是中点.
定理:经过梯形一腰中点与底平行的直线,必平分另一腰.
教师进一步明确指出:
1、梯形与三角形具备类似的性质,两者存在密切的联系;
2、我们既要重视定理的发现、猜想,也要重视定理的证明.
学生回忆并动手操作:
学生通过图形计算器进行实验,会得出与三角形相一致的结论.
学生独立思考、充分探究.
学生展示、交流各种证明方法.
学生调整、修改证明过程.
为发现梯形性质做好准备.
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猜想.
掌握一些具体的添加辅助线的方法.
强调几何语言表述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