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隐社会认知视角下攻击性与学生良性竞争培养.docVIP

内隐社会认知视角下攻击性与学生良性竞争培养.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内隐社会认知视角下攻击性与学生良性竞争培养

内隐社会认知视角下攻击性与学生良性竞争培养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从内隐社会认知角度对攻击性、良性竞争,以及学校体育在培养学生良性竞争中的作用与产生机制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从内隐社会认知角度而言,人的攻击性与生俱来,攻击性具有内隐性,攻击性是自动的、无意识的,它需要采用间接测量的方法;因为攻击性的存在,竞争存在着适度的良性竞争和负面的过度竞争;学校体育既是释放学生内隐攻击性的代偿性途径,又是培养学生良性竞争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内隐社会认知;攻击性;良性竞争   中图分类号:G804.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10-1347-03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内隐认知(内隐记忆、内隐学习)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以杨治良[1]等为代表的我国学者将研究触角延伸到了内隐社会认知,其研究成果揭示了社会无意识认知的心理机制,证实了与有意识的信息加工相对同样也存在着一个内隐的社会信息加工过程。既然如此,那么在无意识维度上是否同样也存在竞争的良性和过度两个维度,如果存在的话,他们的发生机制是怎样的?学校体育该如何培养学生良性竞争?本论文试图通过内隐社会认知视角,就学校体育对学生个体竞争性的影响进行重新审视,来试探性地探讨学生竞争机制的形成,及学校体育在培养学生良性竞争中的作用。该研究不仅有助于竞争性的理论研究,促进竞争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而且也有助于该理论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移植和内化,从而有效地指导学校体育教学实践。      1内隐社会认知视角下的攻击性      在心理学中,攻击性是指人类发起进攻行为的心理特征,即人格中所具有的产生攻击的内在可能性。对于人类,攻击性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心理现象,攻击性如果得不到很好的控制和束缚,就会表现出具有破坏性的行为――攻击性行为[2]。   内隐社会认知是指在缺乏意识监控或在意识状态不明确的条件下,认知主体对社会刺激的组织和解释过程。作为社会认知范畴中的攻击性已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并很快被纳入内隐社会认知的范畴。内隐社会认知视角下的攻击??具有以下特征:   1.1攻击性具有内隐性在内隐社会认知视角下,社会认知存在着启动效应,而且认为社会认知具有更强的内隐性。Chen、杨治良等采用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对人类攻击性行为的内隐社会认知的某些特点进行了探索,发现人类具有潜在攻击性[2]。研究表明,在内隐社会认知中,人的攻击性得以表露,然而在意识层面控制的外显社会认知中,攻击性没有充分表现,被试对被攻击者表现出更多的关切。究其原因,由于意识的监控,攻击性为同情心所掩饰或缓冲,从而被试能够与社会的道德要求达到一致。在内隐社会认知条件下,意识的监控被削弱,攻击性得到更多的流露。这也就说明人类攻击性具有更强的内隐性。   1.2攻击性是无意识的、自动的在内隐社会认知中,认知者做出判断的过程都是无意识自动进行的,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判断或行为受过去经验的影响。事实上,如果认知者意识到这一点或者知道自己的判断会受到某一经验的影响,那么就不会出现这种内隐效果,有时甚至会反转[3]。在内隐测验中,在攻击性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而在外显再认测验中,由于认知者知道自己的判断会受到某种影响,因此在攻击性方面,女性要弱于男性,结果产生了变化。   1.3攻击性需采用间接测量方式内隐社会认知视角下的攻击性是间接测量的结果。譬如,在传统的外显测量研究中,所得结果与常识相符,即男性比女性更具攻击性,表露出更多的外显攻击行为。在用内隐记忆研究方法的研究中,发现男女的攻击性并不具有显著性差异。内隐状态下,男性与女性具有相近的攻击倾向,女性并不具有受虐待人格特征。由此可见,由于社会文化道德因素的影响,以及法律、法规等的约束,通常情况下攻击性是被严格禁止的,尤其在一些特殊群体中更是如此。所以,采用间接测量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方法对人类攻击性进行探讨,则更有利于我们认识人类攻击性的真实面目。      2攻击性与良性竞争的形成      2.1竞争的类型――过度竞争和良性竞争K Horney界定了所谓“过度竞争性”(hyper-competiveness)的概念[4],即个体为了在竞争中取胜,以维护或提高自我价值感,而不惜一切代价的一种无自制的需要,这类个体在大量情景中都具有操纵他人、攻击他人以及诽谤他人的倾向。这样一种极度夸张的竞争性对个体发展和个体功能会产生不利影响。Sampson也提出过类似概念,称之为“极端的个人主义”,他指出,有这种极端个人主义的人表现为对他人的共同生活中找到自己的目标,并参与到一些共同的探索活动中以实现而不考虑他人的生活。Sampson还提出了另外一个概念“整体的个人主义”他认为个体不是通过排斥他人来实现自我,而是热衷于在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