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公共教育学4 民主、科学、开放的课程观
第4单元 民主、科学、开放的课程观 教学目标:学生学习后能理解掌握以下问题: 1.什么是课程,课程怎样分类? 2.什么是课程结构,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是怎样的? 3.什么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的结构。 4.什么是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分类。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新课程的课程结构特点。 教学方法:教授讨论法 教学时数:8课时 第一章 课程的意义 一、课程的词源分析 1.在中国:宋代朱熹《朱子全书·论学》,“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课程指功课及进程。 古代课程实际上是“学程”,只有教学内容的规范,没有教法的规定;近代课程与“教程”相似,注重教学的范围与进程的规定,按照学科的逻辑体系展开。 2.在国外: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95),由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意为跑道(race-course ),最常见的定义是指学习的进程(course of study),简称学程。 材料: 有人说:“美国的课程与中国的课程恰好相反,在中国,凡是登不了大雅之堂的都不能进入课程,什么家庭财务、装修、购物等等;但是,在美国的学校里,凡是儿童生活中有的事情,都能在课堂上学到,包括吃喝拉撒玩,课程是五花八门,什么都有。” 复旦大学副校长蔡达峰说: 美国哈佛大学有8000门次的课程供学生选择。中国很多大学只有2000多门课程。他认为,学校要尽最大可能为学生提供机会,真正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选择面小,成材的机会就少。 思考: 什么是课程?如何理解课程?课程受到什么因素影响?学校应该为学生准备怎样的课程? 第一节 关于课程的几种认识 一、课程是知识(或学科、科目) 学校课程的主要使命是使学生获得知识,把课程等同于所教的科目,在历史上由来已久。欧洲中世纪初的七艺(文法、修辞学、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中国古代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在我国,人们基本上把课程看作是学校教学科目的总和或学科的同义语,以及一些课外活动。 代表人物: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这种课程观的合理性与局限性是什么? 二、课程是学习经验(在实际生活中学习) 这种课程定义的核心,是把课程的重点从教材转向个人。课程是让学生体验各种各样的经历。 代表人物: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 从理论上讲,把课程定义为学生个人的经验似乎很有吸引力,但在实践中很难实行。在实际教学情境中,一个教师如何同时满足几十个学生独特的个人生长要求?如何为每一个学生制定合适的课程计划? 这种课程定义过于宽泛,不易于对课程的研究。 三、课程是目标或计划 这是一种预设性的课程观。 我国学者认为:“课程是指一定学科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进程,也泛指各级各类学校某级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 过分强调课程的计划性,会导致教学的窄化和僵化。 四、课程是活动或进程 这是一种非预设的生成性的课程观。 它具有开放的、动态的、生成的特点。 这是一种理想的课程。 教师要用发展的、多元的观点看课程。 课程的含义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给学生提供的全部经验,包括课内外一切活动在内,而不限于各科知识的教学。 狭义的课程:是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全部教学科目(主要是课内的课程),包括各教学科目的名称、地位、开设的顺序和教学时数。 综上所述,课程是学校教育中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创设的所有教育影响。 目前一些教育工作者日常理解的课程概念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是将课程理解为学科 二是将课程理解为教材 三是将课程理解为教学计划或教学大纲 这种传统的理解往往容易导致学科中心、教材中心、课堂教学中心、教师中心等弊端。 第二节 课程内涵的发展趋势 了解课程内涵的发展趋势,可以从中透视课程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和课程发展的现实需求。 课程内涵的不断变化,使得人类关于课程的认识得以不断地补充和完善。 杜威所提倡的经验,是兼有名词与动词双重含义的,尤其是动词的意义。使用经验而不是知识来表述课程,不仅包括了学习的对象,而且包括了学习者获取、占有学习对象的主动过程。 经验本位的课程观的出现是一场革命。 经验本位的课程观明确了学习者与课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