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5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课程倡导教学方式(初中,蒙自)
数学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方式 朱维宗 云南师范大学 研 修 目 标 1.经历学习与研讨,了解数学新课程对教学实施的基本要求;理解“启发式”教学的涵义,初步掌握“启发式”教学实施的方法。 2.经历探讨“启发式”教学案例的过程,进一步感受实施“启发式”教学对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的重要性。 3.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能更好地实施“启发式”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研 修 内 容 一、数学课程标准对教学的要求 二、关于“启发式”教学 三、关于“质疑” 四、“启发式”教学的实施方式 五、小结 一、数学课程标准对教学的要求 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由四个部分和一个附录组成: 第一部分 前言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内容简介: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德国教育学家戈·海纳特曾说:“向学生预示结果或解决方法都会阻碍学生努力探究,因此,应该对结果和调整迟下定论。对学生的错误不应看得过重。教师须明白,所有有活力的思想都有一个缓慢发展的过程。” 一般而言,教学法中最上位的方式只有两种,“注入式”和“启发式”。现在我们强调的“发现法”、“再创造”等,其实都是启发式教学法的衍生产物。启发式教学的起点是学生要有学习的意愿,学习的愿望常常产生于“问题”的吸引;教学中教育技术手段使用的本质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陶行知先生曾经意味深长地说过:“教是为了不教。” 启发式教学是中国的元教学理论之一。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自由地思考,从而养成独立的人格。 下面结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的精神,重点探讨启发式教学的内涵和启发式教学的实施。 启发式教学(Heuristic method of teaching)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的各种具体教学方法的总称。 按照学习理论,人们对外部事物和现象的认识会产生矛盾,也就会出现问题。这就给我们启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性“设疑”,让外部事物跟学生的认知产生矛盾,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的人可能一辈子也不会有问题,不会觉得某种现象跟自己原来的认识是矛盾的,这主要看一个人有没有问题意识。 在牛顿之前,苹果下落的现象谁都看见过,可只有牛顿把它当问题研究。有人总是叹息,那个下落的苹果为什么没有砸到自己的头,却砸在了牛顿的头上。其实,问题不在于这里,而在于我们是否能够经常性地保持一种质疑的态度,对于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和事实采取一种质疑的态度去研究,而不是对问题熟视无睹,或者埋怨时机不到。 案 例 史籍记载,有一次,苏格拉底与士兵讨论“什么是勇敢”的问题。下面是简短的对话: “什么是勇敢?”苏格拉底随便地问一个士兵。 “勇敢是在情况变得很艰难时能坚守阵地。”士兵回答。 “但是,战略要求撤退呢?”苏格拉底问。 “假如这样的话,就不要使事情变得愚蠢。” “那么,你同意勇敢既不是坚守阵地,也不是撤退?” “我猜想是这样。但是,我不知道。” “我也不知道。或许它正可以开动你的脑筋。对此你还有什么要说的?” “是的,可以开动我的脑筋。这就是我要说的。” “那么,我们也许可以尝试地说,勇敢是在艰难困苦的时候的镇定——正确地判断。”苏格拉底说。 “对!”士兵回答。 资料来源:袁振国著,《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3月,P143.)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苏格拉底注重的是启发受教育者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独立思考,不断发展自己的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他对获得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以及对获得答案过程中判断力的关心,远远超过对答案本身的关心。 苏格拉底曾说过:“我所知道的就是我的无知。”因此,他把求知的意识和能力看得比知识本身重要得多。 案 例 据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记载,有一个名叫欧谛德诺的青年,一心想当政治家。为了帮助这位青年认识“正义”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