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7年深圳市第二次高三调研考试历史选择题解析深圳市历史命题研究小组 2017年4月22日24.“春秋”一词在古代文献中频繁出现,然含义不尽相同。其中意指“编年史书或史籍”的是A.《孝经》:春秋祭祀,以时思之 B.《战国策》:今楚王之春秋高矣C.《孟子》:春秋无义战D.《墨子间诂》:吾尝见百国春秋 【参考答案】D【考察目的】本题考察学生综合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春秋”一词作为古代先秦史上,反复出现又被习惯性忽略的核心概念,在教学中其实相当重要。本题以“春秋”的词义为切入点,考察的实际是史学史常识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史。史学史和史学思想也是全国卷可以考察的知识点,比如2013年全国2卷第24题,以司马迁撰写《史记》的取材考察了史学方法论的相关内容。【解题思路】在学生现有的知识体系当中,《春秋》是儒家“五经”之一,以鲁国为中心、以编年的形式记载了的春秋时期的历史。题目给出了不同语境下的“春秋”,要求学生进行辨析,哪一个是在指代“编年体史书”。A选项中,“春秋”侧重于“季节”,以一年四季中的春、秋两季来表示一年,意为一年四季进行祭祀,按时表达对先人的思念。B选项中,“春秋”侧重于“年龄”,意为楚王年事已高。C选项中的“春秋”指代特定的历史时段。D选项中,墨子说自己曾见“百国春秋”,即看到过很多国家的史书。《孟子》中说:“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可见当时诸侯对史书有不同的称呼,但实质是一样的,这也可以印证“百国春秋”的说法。所以本题选D。25. 东汉初年,诸将上书愿击匈奴。刘秀回答 “北狄尚强”,“舍近谋远者,劳而无功,舍远谋近者,逸而有终,逸政多忠臣,劳政多乱人”。由此推论刘秀当时重在A.修复民族关系,以和代战 B.吸取前朝教训,防止权臣当道 C.远交近攻、整顿北境边防 D.削弱地方兵权,遏制地方割据【参考答案】B【考察目的】本题重在考察学生获取与解读史料信息的能力。以东汉之处,朝代新立的现象作为切入点,其实是分析君主加强专制中央集权巩固统治的本质特征。【解题思路】在学生现有的知识体系当中(含初中),匈奴问题是两汉时期的重要议题。西汉时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东汉时大将军窦固、窦宪大破北匈奴,肃清了中原王朝的北部边患。将领也在战争中积累了巨大的声望,比如霍氏一族。在题目给出的历史情境当中,刘秀认为,攻打匈奴无异于“舍近谋远”,耗费甚大却未必能取得实效,不如专注内政,以求君民安逸、有始有终。材料中“远”、“近”两字是故设的迷阵,要求学生正确解读这两个字的含义。在刘秀看来,匈奴边患是“远”,将领拥兵自重、权臣当道是危及朝政的“近”。为了巩固统治秩序,吸取前朝的教训,加强皇权专制,他决定拒绝诸将的北征请求,所以本题选B。其它三个选项都有一定的道理,也符合基本史实,但是逻辑上看,当时的首要任务和重点,仍然是加强自身的专制集权。这一政治智慧,在后朝后代也多有出现,做此题可举一反三。26. 有宋人感叹:唐代书法“虽非知名之人,亦往往有可观”,而本朝“非性好之者不习, 故工者益少”。出现这种变化可能是因为宋代A.“重文轻武”,出现“文官政治” B.理学主张“格物致知”,“理在气先” C.大量书院的兴起,普及了教育 D.科举取消“明书科”,采取“誊录”制【参考答案】D【考察目的】本题考察学生描述和阐释事物本质的能力。注重考查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上海卷高考试题中此类题目多有体现。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多从科举制的制度本身来分析影响,如科举制扩大了选官的范围,有利于寒门入仕等。但本题则将之视作一种文化现象,考察它与其他文化现象(书法发展史)之间的逻辑关系。【解题思路】在学生的现有知识体系中,有两部分与本题目有关:(1)科举制的形成和发展,“进士科”、“明经科”、“明法科”等考察的主要内容;(2)中国书法史上存在所谓“唐人尚法”“宋人尚意”的现象,表现为唐代楷书和宋代行书。题目给定的新情境描述了一种现象,唐代就算是普通人书法功底也不错,宋代人除非喜爱书法否则很少关注,擅长书法的人也越来越少。本题要求学生在两种历史现象之间建立起一定的逻辑联系。在解题时,学生首先要进行知识迁移,通过“明经科”、“明法科”来界定“明书科”的考察内容,即书法素养。第二步,通过“誊写”一次来解读“誊录”,即考试人提交的答卷需要重新誊写,以防通过笔迹舞弊。因为这两点,书法在人们入仕当中的地位日益下降。受到这种影响,才出现“非性好之者不习”的社会风气,书法也从一种读书仕进的工具变成了表达个人审美趣味的载体。所以本题选D。27. 明朝初年政府“命在京兵马指挥司并管市司,每三日一次,校勘街市斛斗、秤尺,稽考牙侩(中间商)姓名,时其物价”。此举意在A.垄断城市商业贸易B.强化重农抑商政策C.维护市场公平交易D.征税补充军费开支【参考答案】C【考察目的】本题以明代商业为切入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