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7项临床意义PPT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5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凝血7项临床意义PPT课件

是否会见效指标: α2 –PI30 (正常值:80-120%,低于60%开始起效) 血栓是否溶解指标: D-dimer, FDP 明显增高 出血监测指标: Fbg(1.2-1.5g/l)、TT(大于正常对照的1.5-2.5倍) 停药指标: TAT(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或F1+2正常;(停抗凝药) D-dimer恢复正常(停抗溶栓药) 溶栓治疗的监测 急性心梗溶栓治疗前后凝血指标变化 裘春宁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前后凝血与纤溶系统的变化。检验医学2004年第19卷第3期 D-Dimer监测减少静脉血栓复发的风险 一名46岁的近端深静脉血栓病人,第一次发生深静脉血栓,经过6个月抗凝治疗,D二聚体水平降低至正常(0.5mg/L FEU),第9个月D二聚体水平再次升高,至第20个月发生第二次深静脉血栓,经过6个月抗凝治疗,D二聚体水平下降至正常,第28个月,D二聚体水平升高,第32个月发生第3次深静脉血栓,之后一直保持抗凝治疗,D二聚体控制在正常水平,PT-INR控制在2-3. 提示会发生出血副作用的指标 纤维蛋白原 ≦ 1.0 g/L 血小板计数≦ 50×109/L APTT >正常值的2倍以上 溶栓过程中,每天至少检测1次。 小结 血栓与止血常规七项检测,可对凝血-抗凝-纤溶全过程得以初步地观察和了解,对临床出血性疾病、血栓性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颇有指导意义。 * 过去的100年,世界范围的疾病谱发生了巨大变化,心血管疾病导致全球总死亡的比例从20世纪初的1/10发展到21世纪初的1/3,已成为全球首位死因,且流行趋势不断加剧。2006年中国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显示[1],我国心血管疾病的流行趋势与全球完全相符,心脑血管疾病从1990年起一直是国人的主要死亡原因,目前已占全国总死亡人数的1/3强。如果不加以控制,到2020年我国心血管疾病死亡将再增加50%。 全世界每年约有170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 * 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改变、以及人口迅速老龄化,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迅速上升,成为全球上升较快的国家,超过许多发达国家。其中,高血压患者2亿,脑卒中患者700万,心肌梗死患者200万,心衰患者420万,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500万,风湿性心脏病患者250万,先心病患者200万。 * 在中国VTE同样是常见病多发病,而且发病率呈迅速上升趋势。我国目前尚无确切的VTE统计资料,有专家估计,我国下肢DVT及后遗症患者约有3000万。 多发而少见——根源:高漏诊率、高误诊率 美国2003年统计VTE发生率为71-117/10万,是排在第三位的血管疾病,发病率仅次于冠心病和高血压 动脉血栓更易被忽视(vWF、血小板功能等检测缺乏)。 * 目前大多数医院仍只开展出凝血4项 原因: 检验人员的知识结构,对血栓性疾病的认识 检测项目方法学复杂,检测速度受限 检测项目的成本及收费 * * 需要指出的是,PT、APTT或TT 在病程中大约50 %~60 %的DIC 病例是延长的。这主要归之于凝血因子的消耗和合成受损,后者由于肝功能损害、维生素K 的缺乏或大量出血造成的凝血蛋白缺失。在近半数的DIC 患者PT 和aPTT 正常甚或缩短。其原因是存在循环的活化凝血因子,如凝血酶或因子Xa ,后者可加速凝血酶的生成。因此,凝血时间正常(如PT 或aPTT) 并不排除止血系统的启动和需要作重复的监测。(王学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江苏医药,2010 年2 月第36 卷第4 期 462-467) 纤维蛋白原(Fg)作为一种急性实相反应蛋白,在DIC的早期是增高的;在病程发展过程中,尽管正在消耗,其血浆水平仍可长期保持在正常范围内,低纤维蛋白原血症仅在严重DIC 的病例测得,因此动态监测Fg对DIC诊断更有用。 AT在DIC早期下降并不明显,而在中晚期可明显下降,如AT呈进行性下降,说明病情恶化,预后不良。 D-二聚体作为继发性纤溶亢进的标志性物质,在DIC的诊断和病程监测上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在DIC形成早期即有D-二聚体升高,而且随病程的发展,D-二聚体可持续升高达10倍以上。因此,D-二聚体可作为DIC早期诊断和病程监测的主要指标。 * 回顾性的研究发现,在巳确诊的82例DIC患者中,FDF和D-D联合的诊断效率最高,为95%;而D-D本身的诊断效率可达80%,与联合FDP的方法相比,其敏感性没有降低(均为91%),只是特异性有所下降(68%vs94%)。D-D的诊断效率远远高于PT或PPT、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TT等。因此,作者认为,联介D-D、FDP和抗凝血酶检测

文档评论(0)

a888118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