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温病学)吴瑭《温病条辨》.ppt

  1. 1、本文档共5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温病学)吴瑭《温病条辨》

第十三章 吴瑭《温病条辨》(选) 一、吴瑭生平 吴瑭,字佩珩(heng),又字鞠通,江苏淮阴人。清代著名医学家,生于清乾隆道光年间1758年-1836年。 一、吴瑭生平 吴鞠通早年习儒。19岁时父亲病亡,悲痛欲绝,认为“父病不知医,尚复何颜立天地间?”于是买来医书细读,当读至张仲景《伤寒论·序》“外逐荣辱,内忘身命”之论时,慨然弃举子业,专攻方术。1783年秋赴京师,当时“四库”馆开放,得以读秘阁所藏医家各书,医道大进。读吴又可《温疫论》,佩服其学说,于是认真研究此书。 一、吴瑭生平 吴鞠通潜心钻研医术十多年,仍然未敢轻治一人。1793年京师温疫大行,时医以伤寒法治疗未效,朋友们强求吴鞠通给以治疗,以温病法救治,存活者众,从此名声大振。吴鞠通鉴于世医墨守《伤寒论》,治疗温病不知变通,乃撰写《温病条辨》六卷,首创“三焦辨证”学说,对温病学作出很大贡献。 二.吴鞠通著作 吴氏的主要著作有:《温病条辨》,《医医病书》二卷,《吴鞠通医案》四卷。(一为五卷) 二.吴鞠通著作 《吴鞠通医案》四卷:卷一温病,伤寒。卷二卷三为杂病。卷四为妇儿科。 此书中温病医案可与《温病条辨》相印证,对学习和研究温病学有很大帮助。伤寒,杂病及妇儿各案,又与《温病条辨》中的“解产难”, “解儿难”篇相呼应,所以可以认为《吴鞠通医案》是吴鞠通医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三.《温病条辨》简介 《温病条辨》是一部辉煌的温病学著作,该书以三焦为纲,病名为目。分别论述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暑温、伏暑、湿温、秋燥、寒湿及疟、痢、疸、痹等病证治。共计265条文,208首方。 三.《温病条辨》简介 四.《温病条辨》主要条文简介 《温病条辨》背诵条文 理解并能背诵原文: 上焦篇(1、2、4、43条) 中焦篇原文(1、17、63条) 下篇原文(1及“治病法论” )内容。 (一)温病大纲 1.温病的种类 1.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 (上焦篇1) 2.九种温病的病因 风温者,初春阳气始开,厥阴行令,风夹温也。 湿热者,春末夏初,阳气驰张,温盛为热也。 湿疫者,厉气流行,多兼秽浊,家家如是,若役使然也。 温毒者,诸温夹毒,秽浊太甚也。 暑温者,正夏之时,暑病之偏于热者也。 湿温者,长夏初秋,湿中生热,即暑病之偏于湿者也。 秋燥者,秋金燥烈之气也。 冬温者,冬应寒而反温,阳不潜藏,民病温也。 温疟者,阴气先伤,又因于暑,阳气独发也。 【注释】 1.作俑:指创始,但具贬义。 2.朗若列眉:所见真切,如人的眉毛那样明朗,显而易见。 【提要】 温病的种类及其病因。 3. 感传途径、治法、预后及与伤寒的区别 2.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 伤寒由毛窍而入,自下而上,始足太阳……治法必以仲景六经次传为祖法。 温病由口鼻而入,自上而下,鼻通于肺,始手太阴……(辨治方法)必从河间三焦定论。 寒为阴邪……,伤寒阴邪也,阴盛伤人之阳也。 温为阳邪……,温热阳邪也,阳盛伤人之阴也。 (上焦篇2) 【注释】 1.觱发:觱,音毕。觱发,指寒冷的风。 大明:太阳。 2.烛:照亮。此处指辨明。 3.鉴:镜子。 【提要】 温病发病的部位及受邪途径。 (二)上焦篇证治举例 1.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证治 4.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 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 银翘散主之。温毒、暑温、湿温、温疟,不在此 例。 (上焦篇4) 【注释】 1.膜原:又称募原。此处指湿热性质的病邪初犯人体所在的半表半里部位。 2.藜藿:泛指粗劣的饭菜。 3.膏梁:指饮食的肥美。 4.纨绔(wanku):华美衣服。 此处指富家子弟。 【提要】风温、温热、温疫、冬温4种温病初起,邪在卫分的证治。 辛凉平剂银翘散是温病初起, 邪在卫分的代表方,是治疗温 病上焦证的首方。 2.湿温病初起证治及治疗禁忌 11.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 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 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 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 三仁汤主之(上焦篇43) 。 【注释】 1.洞泄:原指食后即腹泻,泻下物完谷不化。这里指泻下无度。 2.氤氲:音姻晕,形容烟气弥漫很盛的样子。 3.陶氏《六书》:指陶节庵的《伤寒六书》。 【提要】 湿温初起证治及治禁 2.湿温病初起证治及治疗禁忌 吴氏指出湿温病缠绵难愈的原因是:“湿为阴邪, 且其性氤氲粘腻,非若寒邪之一汗即解,温热之 一凉即退,故难速已”。吴氏经验:“湿温较诸 温,病势虽缓而实重,上焦最少,病势不甚显张, 中焦病最多…当于中焦求之”。 湿

文档评论(0)

wuyoujun9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