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学概论》11.舆论监督.ppt

  1.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舆论学概论》11.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 对舆论监督的界定(定义、地位和作用) 舆论监督的历史发展 我国的监督体系 舆论监督的法治环境 舆论监督与媒介自律 对舆论监督的广义和狭义理解 1)公众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和传播媒介,行使法律赋予的监督权利,表达舆论、影响公共决策的一种社会现象。舆论监督的对象是一切社会权力,其重点是权力组织和决策人物,对于前者的监督包括对决策过程的监督和对决策效果的监督;对后者的监督包括对决策人物产生的监督和对决策人物行为的监督。舆论监督是社会民主的重要环节,实行舆论监督是一个制度化的过程。舆论监督制度应保证社会舆论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转化为行政措施。 2)特指新闻媒介对社会不良现象的批评,以及对于政府和政党的批评,促使其修正错误。 ——甘惜分:《新闻学大辞典》,1993。 舆论监督:权力还是权利? 我国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宪法第四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公民权利与媒介权利 魏永征的看法: 但是从实践来看,长期以来,“喉舌论”和“工具论”构成了中国新闻理论的核心。新闻媒介是党的舆论宣传工具,新闻媒介的批评性报道也成为党指导工作的一种方式,因此现实中的新闻舆论监督常常更多体现了长官意志和行政权力的延伸。 郑保卫归纳出舆论监督的两种实践模式:一是以《焦点访谈》和以山西长治为代表的党政主导模式;二是以《南方周末》为代表的跨区域监督模式。前者在本质上还是人治而不是法治,不具有推广价值; 后者则存在“灯下黑”的弊病,专门监督外乡人,一定程度上浪费了媒介资源。 从批评性报道到舆论监督 建党初期以媒介为武器,开展社会批判 1942年延安整风,《中宣部关于改进党报的通知》,通过适当的正确的 表扬和批评,经过报纸来指导各方面的工作。 1950年建国后,《关于在报刊上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定》 1954年《改进报纸工作的决议》,必须在党委领导下开展正确的批评,文革大批判 1981年《关于当前报刊新闻广播宣传方针的决定》,批评要事先听取党的有关部门的意见和被批评者本人的意见。 1987年十三大报告,“舆论监督”的提出 1988年《新闻改革座谈会纪要》,特别重要的稿件,┄受征询的组织和个人应尽快在合理期限内做出明确答复”。 媒介功能的扩大和对公开性原则的强调 90年代舆论监督逐步走向常规化和法制化 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逐步完善监督机制,使各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置于有效的监督之下。”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 “把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明确将舆论监督纳入了体制中。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加强组织监督和民主监督,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2004年,《党内监督条例》正式发布 2007年十七大报告更明确地提出,“要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保障公民合法权益。要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1990年《报纸管理暂行规定》,舆论监督载入法律 我国的监督体系 代议机关监督:“议行合一”,重立法、轻监督 行政监督:仅有行政内向监督 ?层级监督:党管干部 ?行政法纪监督:权力大但独立性不够,重服务,易受干扰 ?审计监督:政府职能部门型审计监督 ?行政金融监管: 司法监督:司法机关的广义狭义,行政司法审查,以刑事诉讼监督为主,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为辅 政党监督: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中国共产党对国家权力的政治领导性监督(坚持党的领导、政治监督、组织监督、思想监督),民主党派和人民政协的监督,党内监督和与民主党派互相监督; 公民与社团监督:宪法第二十七条第二款和第四十一条第一、二款 舆论监督:非强制性,舆论监督与党的领导,舆论监督与法制 舆论监督的法治环境 法治与法制(of law or by law) 舆论监督的法律依据 ?《宪法》 ?《法官法》、《检察官法》、《人民警察法》、《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 ?1990《报纸管理暂行规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价格法》、各地方预防职务犯罪条例 对媒体 1951年国际新闻学会:自

文档评论(0)

wuyoujun9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