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梁漱溟的文化哲学思想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15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梁漱溟的文化哲学思想课件

第三章 梁漱溟的文化哲学思想 ;本讲提纲:;第一节:由佛入儒、儒佛并重的思想历程 ; 梁父济,字巨川,在清王朝内阁任职,官衔从七品做到四品,民国七年(1918年),旧历十月十日,在其六十寿辰前三天的凌晨,一人出门,在积水潭投水,殉清而死,临死前撰文《敬告世人书》。梁父殉清而死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新青年》杂志曾专门就此事展开讨论。陈独秀、陶孟和、李大钊、胡适等都写过文章讨论此事。社会上也有一种看法,认为殉清不足道,但以身殉道的精神,不应全盘否定。 梁漱溟从小受过传统教育,也进过新式学堂,终其一生未进过大学,也未出洋留学,只是个中学教育程度。 梁十四岁进入中学之后,便有一股向上之心驱使他在两个问题上追求不已:一是人生问题,即人活着为了什么;二是社会问题,亦即是中国问题,中国向何处去,这两个问题是互相关联的。他的一生八十余年的主要精力心思可以说,都用在这两个问题上。; 梁的个性极强,思想行为极其认真,他总想在思想上、在个人的生命上要有个安顿之处,乃能生活下去,不似一般人的糊涂随顺。 早年由于受功利主义的影响,梁漱溟认为,欲望就是人生的一切,人生就是在欲望的满足与不满足的过程中度过的。于是问题也就在究竟什么是苦,什么是乐呢?他反复思索后得出的看法是,认为人生的苦乐不在外界,而在自身,即在主观欲望的满足与不满足。欲望满足则乐,不满足则苦。而人生的这种欲望是无穷尽的,有限的人生根本不可能满足此无限的欲望。这样的思考引导他得出如下的看法:人生基本是苦的。既然生命的苦与乐都出在人类生命本身而不在外面,所以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否定人生。当时的梁漱溟指出,其余的思想流派纷纷向外追逐以求解决人生问题的想法都是错误的,只有佛家是正确的。因此其思想自然折向佛家一路。他是经过自己的百般计较、苦苦思索才寻到了这一看法,然后再去寻觅佛典印证。;北大的这七年对梁的影响是很大的。 一是增长了梁内在的争名好胜之心,当时的北大名流云集,所以对梁的压力当然是很大的。改变了梁笃信佛学,一心想过出家生活的道路。 二是一面教???,一面自学、研究,在学识上成熟了,开始具备了自己独有的见解。 三是由于与陈独秀、蔡元培、李大钊、胡适等人的交往,有助于感受到当时思想界一流学者的影响。;梁离开北大的原因是,他对教育问题有了新的认识,梁办学的动机是在自己求友,又与青年为友。所谓自己求友,即一学校之校长和教职员应当是一班同志向、同气类,彼此互相取益的私交近友,而不应当是一种官样职务关系。所谓与青年为友,含有两层意思,一是帮着他走路,二是此所云走路不单是指知识技能,而是指学生的整个的人生道路。 为了实践对教育问题的新认识,新设想,梁决定离开北大。 在北大,梁是一个学者、思想家,离开北大后,梁则主要是一个活动家,离北大的七年内,由河南村治学院至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从思想上讲,梁初信佛,后由佛入儒。此种思想的转变明显地发生于梁漱溟在北大任教期间。如上所说,梁漱溟来北大之前是笃信佛学的,他之在当时社会上的影响及其被蔡元培邀请来北大任教也是由于其在佛学方面的见识。但在蔡元培约其来北大的当时梁漱溟本人的思想应该说已有了较大的转变,即其时梁漱溟并不仅仅站住佛学的立场上,而是自觉到有向社会讲明孔子思想的“责任”,认为佛学和儒家思想是自己思想的趋向。我们知道他是一位极其认真的人,是一个爱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的人,不似一般人的随和应顺。因此他之来北大当然是他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因此必须考虑作为北大老师的他应该具有的职责。;蔡元培之请梁漱溟来北大是因为他读过梁氏的《究元决疑论》,认为梁氏对佛学有较为深入的研究且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所以约他来北京大学讲授印度哲学。但梁认为自己在学术上的职责不仅仅在于讲明佛学,同时也得向社会传播儒家孔子的思想。此一想法是由于当时社会上及北大校园内盛行着崇尚西洋思想、反对东方文化的思潮。那时北大的教授如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高一涵、陶孟和等都是新文化运动的干将,梁漱溟“日夕与之相处,无时不感觉压迫之严重……问题之不可忽略,非求出一解决的道路不可。”[1] [1] 梁漱溟:《自述》,《梁漱溟全集》,第二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2页。 ;这是梁漱溟来北大之前和之后所感觉到的思想上的压力。在此严重压力之下,他产生了一种愿望,就是“为孔子为释迦说个明白,出一口气。”[1]由于当时他并未对东西文化的问题形成系统的想法,所以来北大当初只是向蔡元培表达自己的此番抱负。于是,他对蔡元培说:“我的意思,不到大学则已,如果要到大学作学术一方的事情,就不能随便做个教员了,一定要对于释迦孔子两家的学术至少负一个讲明的责任。” [1] 同上。 ;所以他第一天到北大就来到蔡元培的办公室,想探明蔡元培及学校对于孔子持什么样的态度。 “蔡先生沉吟的答道:我们也不反对孔子。”梁漱溟则进一步说道:“

文档评论(0)

mmrs36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