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措施及策略.docVIP

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措施及策略.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措施及策略

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措施及策略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理应注重培养和发展人的主体性。培养和发展人的主体性,说到底是要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造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   在课堂教学中力求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地体现,打破了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角”,少数学习好的学生是“配角”,更多的学生充其量是陪衬的“演员”,甚至是观众或听众的弊端,使更多的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能给全体学生上台“表演”的机会,集中精力,均有收获。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实现这一教学原则呢?在教学实践中要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必须在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上做好文章: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   从1999年底由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牵头的全国主体教育实验协作组主办的主体教育实验第四届年会及其它研究文献上,许多学者对主体教育进行了不断的研究,特别是在课堂教学领域里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的研究和探索,不仅成了热点,而且,研究成果丰硕喜人。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世界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的问题”尤其是“主体的问题”成为世界教育理论研究的热门话题。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教育中的“主体”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理论探讨和大量的实践研究。这方面的工作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一是围绕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关系探讨“教育过程(或教学过程)中的主客体”;二是围绕教育与人的关系,探讨学生的主体作用及其教育的价值取向等问题;三是从1990年8月起逐渐明确了“主体教育”的思想和“教育主体性”的观念,重新界定了教师、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并展开了大量的实践研究。   认知心理学有布鲁纳认为:“认知的活动是一个主动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现代教学充分重视和尊重学生在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必须转变传的教学观念,把课堂教学中了生应有的权力还给学生。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呢?      一、把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   在课堂上,教师代替学生思考的现象十分严重,常常见到这样的现象:一个问题提出后,都教师不等学生思考出结果就急不可待地把答案告诉学生;学生回答问题不能答到点子上,教师也会急匆匆地打断学生的思路,迫不及待地抛出答案,使教学回到“正轨”。结果使学生的思维造成极大的依赖性:“这题我不会做,老师总会讲的!”课堂上别人回答问题,学生常常是在一边以旁观者的姿态出现,学生的思考积极性在一天天地懈怠,从另一种角度来看学生思考的权利实际上是被剥夺了。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应该把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尽量多给学生动脑思考的时间:1.在教学中要保证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让学生能够独立思考、深入思考;2.避免提出过于简单和琐碎的问题,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性,学生需要动脑后才能解决,而不是简单地回答“是”或“不是”;3.对于有难度的问题,要把问题分解为有一定梯度的问题系列,让学生通过思考,把认识活动逐步引向深入;4.教师要示范并要求学生通过“出声的思维”,即:用语言将思考的过程展示给大家;5.训练学生学会反思,以区分“行不行”、“好不好”两个不同的思维层次。   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亲自参与这些创造性活动的过程,以达到开发智力和能力,提高创造思维的品质,增强创造力的目的,举一反三,发挥自己的思维空间。因而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进而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二、把动手的权利还给学生   学生有效地学习活动应该是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的结果。因此,教学中教师不能成为课堂教学中的唯一表演者,学生更不能成为讲台下的看客,必须把动手操作的权利还给学生,尽量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1.能够动手操作的,要创造条件,尽可能让学生动手的操作,在摆一摆、拼一拼、剪一剪、贴一贴、量一量、称一称、掂一掂等动手实践环节中学习知识;2.对学生动手实践的成果要及时肯定、展示,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积极性。      三、把表达的权利还给学生   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自由表达的权利受到很大的限制:一方面,教师满堂讲,其主导地位错误地占据了课堂教学的主要位置,使学生处于被动,学生无法及时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由于小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和稍差,自由发表意见会带来课堂教学秩序的“混乱”,这种“混乱”是我们的课堂教学所不允许的。   学生自由地、充分地发表自己的意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