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现代知识性质演变与学习方式变革.docVIP

谈现代知识性质演变与学习方式变革.doc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谈现代知识性质演变与学习方式变革

谈现代知识性质演变与学习方式变革 (肇庆学院 教育学院, 广东 肇庆 526061) 摘 要:知识性质不同,对学习方式的要求也就不同。现代知识性质从知识的客观性到建构性、从普遍性到境域性、从中立性到价值性以及从个人性到社会性的轨迹演变,均对学习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新的知识观要求学习者要成为知识意义的建构者,要求学习者要在社会生活情境中学习,要彰显和分享个人知识,以对话编织学习共同体,等等。 关键词:现代知识性质;演变;学习方式变革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3-0003-03    收稿日期:2011-11-11    基金项目:肇庆学院教学研究项目(JY201012)    作者简介:林叶舒(1977-),女,广东罗定人,讲师,硕士,从事教育基本理论、教师教育和教育管理研究;文雪(1968-),男,湖北仙桃人,教授,博士,从事教育基本理论和教师教育研究。 知识的性质影响并决定着学习方式的选择。知识性质不同,学习方式也就不同。知识观是学习观的基础,是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前提。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资源,知识创新、知识的创造性应用和知识的广泛传播与发展将成为时代经济的主要依靠。因此,目前教学要探讨新知识观对于健康而深入地推进教育教学课程改革的意义。      一、现代知识性质的演变 1.知识的客观性到建构性的演变    所谓知识的“客观性”是指知识陈述正确地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属性或事物与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它是“与‘事物本身’的属性及事物与事物之间的本来关系‘相符合’的”[1]133。因此,“符合性”就成为知识客观性的基本内涵,也是检验和判断一种经验陈述是否为真正知识的标尺。知识的客观性要求人们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摈弃所有个人的情感、主张、偏见和常识等,从而确保获得的知识是“客观的”、“可检验的”和“可证实的”。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的建构主义思潮开始从“新认识论”的视角对客观主义知识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任何一种传载知识的符号系统也不是绝对真实的表???,而是主体的经验、解释或假设。知识其实是一种主体性的存在,即个体基于自己的经验以及所处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通过主动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融入主体世界的知识。    2.知识的普遍性到境域性的演变    现代知识观认为,真正的知识是实证的知识,是与客观事物的本质相符合的真理性知识。真正的知识具有“普遍性”,一旦获得就具有普遍性的意义。所谓知识的普遍性是指“一种知识陈述,如果它是客观的,那么它同时是超越各种社会和个体条件限制的,是可以得到普遍证实和接纳的”[1]137。它不会随着个人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以及性别、种族等的改变而改变。简而言之,知识的普遍性就是指“普遍的可证实性”以及“普遍可接纳性”。正如布朗希尔(R.J.Browhill)所认为的,“这种知识不必局限于感觉,但必植根于感觉,感觉经验提供证据;这种知识具有一种‘非人格性’和‘公共可传递性’,以至于无论我们身处何时何地都能准确地理解它们”[2]。知识普遍性的提出,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提供了解决不同文化传统中知识冲突的方法,对于形成强大的知识共同体、推进知识进步和培养科学人才等具有重要意义。但另一方面,知识“普遍主义”的推行,对于保存知识的多样性和非西方的本土性知识是极其不利的。因为它宣称,近代以来西方所出现的科学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非西方的知识都不是真正的知识。为此,费耶阿本德将这种知识的普遍性传播过程称为“科学沙文主义”,并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他说:“现代科学的兴起伴随着西方对非西方部落的镇压,这些非西方部落不仅在肉体上遭到镇压,他们还失去了理智上的独立性。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本土知识或传统在未经任何辩论的情况下就消失了,人们在肉体上和精神上都只能成为西方的奴隶。”[3]    在对现代知识普遍性的解构和反思后,后现代知识观则认为,不存在普遍适用的纯粹知识,所有的知识只具有局部的、不确定的或境域的特性。这些局部存在的和境域的条件是知识形成的前提。因此,知识具有境域性,有一定的文化限域,而不是超文化或跨文化的。知识的“境域性”是指任何知识都是存在于一定的时间、空间、理论范式、价值体系和语言符号等文化因素之中的;任何知识的意义也不仅是由其本身的陈述来表达的,而且由其所位于的整个意义系统来表达的;离开了这种特定的境域,既不存在任何知识,也不存在任何认识主体和认识行为[1]151。    3.知识的中立性到价值性的演变    现代知识的客观性必然导致其“中立性”,即知识的“价值中立”或“文化无涉”。它宣称,“知识是纯粹经验的和理智的产物,只与认识对象的客观属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