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可信性内涵研究.docVIP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货币政策可信性内涵研究

货币政策可信性内涵研究   摘要:在现代经济中,公众预期是影响货币政策的重要因素,如何合理引导公众预期是现代宏观调控的重点,货币政策的可信性有助于改善货币当局引导公众预期的能力。因此要注重对政策可信性的研究,研究的前提是要能准确把握货币政策可信性的内涵。文章从可信性的一般含义出发,对货币政策可信性的内涵进行界定;并将货币政策可信性与对通货膨胀的厌恶程度、动态不一致和中央银行银行声誉这些概念进行比较,以进一步明确货币政策可信性的内涵。   关键词:货币政策;可信性;公众预期      一、 引言    随着人们对货币政策操作规范的认识更加的深入,人们发现货币政策的制定实际上是政策制定者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动态博弈过程,政策制定者的行为和决策会影响公众的行为决策,而公众的预期也会对政策制定者的政策产生反作用。而货币政策的可信性越高,该政策对公众预期形成和决策行为的引导作用越大,其政策效应就越好。因此,货币当局应注重对提高政策的可信性。而要系统的研究货币政策可信性,首要的任务就是准确把握货币政策可信性的内涵,这是研究货币政策可信性的起点。本文从可信性的一般含义出发,对货币政策可信性的内涵进行界定;并将货币政策可信性与对通货膨胀的厌恶程度、动态不一致和中央银行银行声誉这些概念进行比较,以进一步明确货币政策可信性的内涵。    二、 可信性的一般涵义    可信性从原意上指某种东西可以被相信的性质,这一概念在很多领域都有涉及,但在不同的领域中,它的内涵有很大的差别。    媒介的可信性如新闻、广告的可信性,是指受传者所感受到的信源或传播媒介的一种品质,即无论其传播的内容为何而能令受传者无可争辩的信赖。它可简单理解为信息传播过程中,受传者对传播者或传播媒体的信赖度的主观评量。    方法、模型的可信性(Reliability)的含义为可靠性,如调查问卷方法的可信性是指问卷调查结果所具有的一致性或稳定性的程度。所谓一致性,是指同一调查项目调查结果的一致程度。较高的一致性即意味着同一群受访者接受关于同一项目的各种问卷调查所得到的各测量结果间显示出强烈的正相关。所谓稳定性则是指在前后不同的时间内,对相同受测者重复测量所得结果的相关程度。(曾五一、黄炳艺,2005)    在决策理论中,由于决策问题的环境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因此人们无法做出百分百有把握的决策,此时的可信性(Dependable)指的是依据期望值准则所作的决策在多大程度上是值得信赖,它首先取决于应用期望值准则的前提假设是否准确,此外,在决策问题已有的客观基础上,决策的可信度还取决于对可能发生的自然状态的主观判断、各状态概率的分布情况、统一决策方案在不同自然状态下的损益值及同一决策问题出现的次数这四个因素。(宋一中,1998)    三、 货币政策可信性的涵义    在货币政策领域中,可信性在英文中是用“Credibility”这个单词,在韦氏字典中的定义为:“使某人的陈述如同事实一样被人接受的能力,或所声称的动机如同真实动机一样被人接受的能力”。William Fellner(1979)首次把可信性这个概念引入到宏观经济领域,他认为美国1970S的总需求政策是不可持续的,因而是不可信的。在Fellner观点的基础上,McCallum(1985)认为可信性是可被相信的一种特性,因此,如果一个政策不能被合理地相信,则该政策缺乏可信性。Jeffrey Fuhrer(1997)进一步的细化了以上的观点,他认为当企业和消费者逐渐相信央行会采取系统性的行动以最终达到所承诺的政策目标,则该央行的货币政策就具有良好的可信性。这强调的是央行应有保证政策具有持续性、可被相信的措施。类似的观点还有Blinder(1999)所偏好的定义:言行合一,如果公众相信央行将按它所说的去做,那么它就是可信的。    而考虑博弈中信息不对称的因素,不同类型的信息不对称中,货币政策可信性涵义也不同。若公众对有关政策制定者偏好的信息是不完全的,货币政策可信性理解为公众相信政策制定者为“强政府”的概率。如在David Backus和John Driffill(1985a)的模型中,他们根据通胀意图的不同,假定有两种类型的政策制定者――类型1(强政府)他始终控制通胀水平(?仔t=?仔*),类型2(弱政府),极想制造意料外的通货膨胀(?仔t?仔*)。公众知道政策制定者属于这两种中的一种,但不知道是哪种类型。在这种情况下,类型2的有伪装为类型1的动机。原因是类型2有制造意外通胀的偏好,假装为类型1,采用低通胀可以控制住通胀预期,直到他打算去提高通胀率。因而,摆在公众面前的问题是如何从所观察到的实际通胀水平中获取有关政策制定者身份的信息。此时,可信度可以理解为定义明确的(时间依赖)状态变量,衡量公众主观相信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