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批评家”纵论“批评伦理”.docVIP

“今日批评家”纵论“批评伦理”.doc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今日批评家”纵论“批评伦理”

“今日批评家”纵论“批评伦理”   不可否认,批评是一门衰老得很快的艺术和学问,这也就出现了所谓的“前日批评家”、“昨日批评家”、“今日批评家”的划分。今日批评家即70后、80后青年批评家已然成长为批评界中坚力量。为了聚集这些年轻的文学批评家,让他们更好地发出自己的声音,上海市作家协会、中国现代文学馆、《南方文坛》杂志社联合主办了“今日批评家”论坛。近日,第二届论坛在上海举行,主题设为“批评的语境与伦理”。   论坛上,作为“昨日批评家”的《南方文坛》主编张燕玲、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吴义勤等率先表达了期望与提醒。张燕玲表示,在审稿过程中,她发现年轻一代的批评家出现一个问题,经常对自己所感兴趣的批评对象先入为主,她希望青年批评家在今后的文学批评中能够站在深厚的中国文学土壤里面,冷静地回应这个世界,并且思考,“在今天媒体津津乐道???发行量时,批评家尤其青年批评家是否还有勇气谈论美学风格,是否还有勇气谈论我们所评论的作品对当代文学、这个时代贡献了什么。批评实践必须以具体的作品为中心,要从文本出发,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做一些及物的、扎实的作家作品评论。”吴义勤也提醒青年批评家,不要片面地迎合媒体而否定一个作家作品,“从大众心理角度来说,对我们的期待是发出否定的声音,会认为一个人否定这个时代某一个作家,或者是大作家,或者比较受关注的作品,这个批评家就是敢于讲真话,有正义,有勇气。但实际上否定也不一定就是真话,肯定的东西不一定是假话,要发出自己真实的声音,你代表自己比代表什么都重要。今天很多批评家可能更乐意做代言人,反而忘了自己真实的艺术修养、艺术判断、艺术感觉是什么。其实做一个批评家,对一个作品正面的阐释比什么都重要。”接下来,近三十位“今日批评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真实地袒露了自己的困惑,以及对当下批评现状的反思,有力地回应了论坛主题。正如巴金研究会副秘书长周立民所言,发出自己真实的声音,这也应该成为我们这个论坛的目的和动机,也应该是批评伦理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回归“自我”与尊重感觉      刘志荣(复旦大学副教授):刚才强调批评家要读书,感觉这是一个讽刺性的说法,因为这是最基本的。我觉得做一个业余的批评家有一个好处,读过的东西有感觉时才会说话。我对自己的定位是一个业余批评家,但是如果能够配得上“批评家”这三个字,无论如何应该要有一个专业读者的素养,专业读者的素养应该包括他自己在这方面的各种经验方法,包括他独到的眼光。当然最好的方法是专业的读者能够重新做一个普通读者,把他的那些心得和专业眼光里面的判断,用大家都听得懂的话讲出来。讲到批评的伦理,实际是蛮严重的问题,这个严重的问题其实也是大家和社会对一个人提出的要求。我们现在看到如果这个人没有这方面的想法,外部的要求经常是失效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对自己的要求,至少不说一些很空的话,一些很夸张的话等等。批评要说真话,首先真相我们是不是能看出来。第二个,看出来之后是否能够做一个很好的表达,所有这些都是问题。      严锋(复旦大学副教授):刚才志荣讲的过程中有一个词我非常有共鸣,就是“感觉”,我们要尊重自己的感觉。现在很多脑科学对感觉、直觉的研究发现,其实它的正确性往往会超过知性、理性的分析。以前批评界其实也经历过一个从感觉向知性和理论发展的过程,八十年代开始架构理论,九十年代登峰造极。这个步骤都很对,批评的感觉泛滥,本身就是缺少一种客观的标准。但是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我们走到另外一个极端。我们要思考,怎么把握一种平衡,就是在感性和知性、感觉和理论、个人的偏爱和相对客观的标准之间的平衡。之前我感觉出现了某种失衡,我们现在为了这种平衡也应该作出自己的努力,尊重自己的感觉、感受。从这个出发,达到一种相对的客观。      岳雯(中国作协创研部副研究员):当一个话题不断出现自反性讨论的时候,很显然出现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不是外面强加出现的,而是自己本身已经对它产生怀疑,我们就要问问题到底出在哪儿?我有时候会觉得最大的问题是我们个人的缺席。我们真的热爱这个职业吗?我们真的愿意做这个事情吗?有可能是这种自我的缺席导致了今天批评面临的困境,因为自我不在了,所以我们不敢对任何一个作品下斩钉截铁的判断,我们甚至不相信我们的判断是对还是错的。一个成熟作家的作品出来了,我们可能会诚惶诚恐,读的时候觉得不是特别好,可能会想是不是没读懂。我们并没有建立以我为主的评价体系,所以我们根本不在意文本,不在意问题是什么样,我们只要说我们表达了,至于表达得漂不漂亮,我们不在意。因为自我缺席了,我们也会拒绝情感的介入。说到底文学是情感化的,当我们拒绝情感在里面渗透的时候,最后面临的只能是概念,是逻辑,是很冷冰冰的,甚至很枯燥的、不愿意为人所读的东西。      梁鸿(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