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翼神马”飞驰在内蒙草原上.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双翼神马”飞驰在内蒙草原上

“双翼神马”飞驰在内蒙草原上   上世纪50年代末,一首《草原晨曲》唱遍了长城内外,唱遍了大河上下,唱响了祖国大地。从那时开始,这首蒙古族民歌风格的电影歌曲,陪伴着无数人走过了半个多世纪,其热情奔放的旋律至今仍不时回响在各种场合,就是在一些年轻人爱去的卡拉OK歌厅也时常被人点唱――   “我们像双翼的神马/飞驰在草原上/啊哈呵咿/草原万里滚绿浪/水肥牛羊壮/再见吧绿色的草原/再见吧美丽的家乡………‘为了草原钢花怒放/我们将飞向包钢。”歌曲共分三段,最后一段结尾时唱道:“我们将成为钢铁工人/把青春献给包钢”。   歌曲源自电影《草原晨曲》,是1959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和内蒙古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的一部故事片。由著名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和内蒙古电影制片厂女导演珠兰琪琪柯编剧,珠兰琪琪柯和长影厂朱文顺联合导演。歌曲“草原晨曲”是这部影片的主题歌。作曲是达斡尔族著名作曲家通福。   火热的建设生活,催生了好的经典作品   电影《草原晨曲》是一部优秀的黑白故事影片,主要描写了新中国建国初期蒙、汉人民建设包头钢铁基地的故事。   解放初期的包头,只有个旧城池和周边的一些农村,人口不足10万。随着第一支勘探队的到来,于1953年发现了白云鄂博铁矿和稀土资源,经全面勘测规划,国家重工业部随即在北京西城区大茶叶胡同19号院成立了“五四”钢铁公司筹备处,牌匾同时也悬挂在包头旧城区。于此,包头,这座边塞小城,成为共和国未来蓝图上的三大“钢都”之一。   1955年,包头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那是个激情燃烧的年代,火热的建设工地引来了无数英雄儿女,也包括从大草原上走来的牧民,他们告别了绿色的草原,告别了可爱的家乡,投身到建设包钢的工人大军,投入包钢的怀抱。1958年,我国著名的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来到包钢深入生活,作家的心被创造的激情深深打动,被那火红的年代所打动,被那火红的建设工地所倾倒,于是他与珠兰琪琪柯合作,创作出了电影剧本《草原晨曲》。   1959年,《草原晨曲》摄制完成,电影的画面是在包头拍摄的,纪录了当时并不繁华的城市景象。电影拍摄完成的当年,也是包钢一号高炉出铁的大喜日子,当年10月15日,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亲自来到包钢,为一号高炉出铁剪彩。   在《草原晨曲》电影中,有一首主题歌,那就是人们传唱的与电影同名的《草原晨曲》。歌曲优美动听,曲调欢快高昂,内容积极向上。歌曲描写了牧区的牧民们告别草原家乡,千里迢迢来到包头,为包钢生产建设做贡献。随着影片的上映,这首主题歌迅速在全国传唱开来,成为当时的走红歌曲。尤其在歌曲的产生地包钢,几十年来,人们不断传唱,钢铁大街上的大喇叭也不断地播放,人们在上下班的路上也会随着喇叭哼唱。那首歌唱出了人们的心声,唱出了时代的强音。   因为有了《草原晨曲》,人们更加熟知了包钢。因为有了包钢的建设与发展,使包头地区百业兴旺,才有了闻名中外的草原钢城,稀土之都。现在的包头,在城市建设、绿化美化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今天的包头,道路宽敞、高楼林立、绿树成荫、鲜花盛开、环境整洁,真像歌曲中所唱的“像双翼的神马,飞驰在草原上……”   2004年,在包钢建厂50周年之际,有关方面一致决定,将《草原晨曲》定为包钢厂歌。      几位少数民族艺术家的通力合作,让歌声插上了翅膀      电影《草原晨曲》的两位编剧都是蒙古族。其中,玛拉沁夫是我国著名的蒙古族作家。   玛拉沁夫1945年参加八路军,1948年入党。从1946年起就开始从事文艺创作。1951年创作成名作《科尔沁草原上的人们》,1952年将这篇小说改编成电影《草原上的人们》,传唱至今的《敖包相会》就是这部电影的插曲,同样也是玛拉沁夫作词、通福作曲。这以后,玛拉沁夫经多年酝酿创作,于1957年推出长篇小说《茫茫的草原》,一举奠定了他中国“草原文学”流派开创者的地位。半个多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他已出版多部著作集,现有《玛拉沁夫文集》(6卷本)存世,其中包括由他创作的电影剧本《草原上的人们》(1952)《草原晨曲》(1959)《沙漠的春天》(1976)《祖国啊,母亲》(1977)《冰山融化了》(1980)等。   另一位编剧兼导演珠兰琪琪柯也是才华横溢的蒙古族女才子,她能歌善舞,不光蒙古舞跳的好,小提琴也拉的不错,还能搞创作。几十年来,她为内蒙古文艺事业尤其是电影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显著的贡献。离休前的行政职务是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副厅长兼内蒙古电影制片厂厂长。   《草原晨曲》这首民族风格浓郁的著名电影插曲,能传唱至今,更不能不提到它的作曲者通福。   通福是达斡尔族,生于1919年,内蒙古鄂温克旗巴彦嵯岗苏木莫和尔图嘎查人。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内蒙古分会理事、副主席等职。通福从小就对音乐有不同寻常的敏感和喜好。他从唱片上学会了《空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