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竞技体育现象”传播学思考.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唯竞技体育现象”传播学思考

“唯竞技体育现象”传播学思考   体育新闻报道,主要指以体育人物、比赛、组织、事件等为载体,通过大众传媒的介入来完成对纯体育信息和商业信息的新闻报道。按照大众传媒介入体育传播的不同形式划分,体育新闻报道具体可分为报纸体育报道、广播体育报道、电视体育报道和网络体育报道等。受大众需求、媒介对体育的缺位认识及中国体育发展的大背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体育新闻报道在给人们带来满足和快乐的同时,也走进了“唯竞技体育”的误区。      体育报道中的“唯竞技体育现象”      从广义上讲,体育应包括竞技体育、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三个部分。我国在1995年分别出台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强调社会体育、学校体育及竞技体育协调发展,切实执行体育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当前,我国广大新闻媒体对体育的报道,往往根据体育项目的普及程度、项目的特点以及体育报道带来的商业价值等方面来选择报道的内容,这样导致我国体育报道中竞技体育完全占主导而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被忽视的不平衡现象。   报刊“唯竞技体育现象”由来已久。自19世纪30年代以后,报刊便成为大众传播媒介,虽然电视、互联网的兴起对其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报刊以其自身的特点依然占据大众传播的主流。笔者对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多家报纸做出的调查数据显示,竞技体育新闻平均比率为83.56%,社会体育新闻平均比率为12.35%,而学校体育新闻则只有4.09%。因此,我们可以部分地观测到,“唯竞技体育现象”在报刊媒介中已经较为明显。   电视“唯竞技体育现象”表现突出。有关学者专门对体育新闻节目做过调查,发现在2006年的最后一周(12月25日至31日)中,CCTV-5的体育新闻咨询节目《体育新闻》共播出134条新闻,其中竞技体育新闻为114条,占85.1%;其他诸如场馆建设、国际国内体育新闻评选等方面的13条,占9.7%;社会体育方面的只有7条,占5.2%。虽然其中并没有提到学校体育的占有情况,但是我们从百分比中可以看出其占有量不超过5%。   网络“唯竞技体育现象”发展到极端。相关数据显示,新华网、搜狐网和人民网中,所有链接都是竞???体育内容,没有任何链接与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相关。另外,笔者对多家新闻网站作出比较分析,除了“虎扑NBA”有两条关于学校体育的新闻以外,其他所有新闻全部是竞技体育新闻。可见在网络媒体中,“唯竞技体育现象”已经占据主导位置。   从以上对三大媒体的分析中可以看到,竞技体育占据各媒体体育报道的绝对分量,有些媒体甚至将体育理解为竞技体育。因此,在我国整个媒介中“唯竞技体育现象”已经非常普遍。      “唯竞技体育现象”背景分析      竞技体育的泛娱乐化特性。竞技体育借助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全球化和大众传媒的广泛传播,逐渐成为世界体育文化的主流。它经历着由玩耍→游戏→竞技体育的演变过程,可见其最初便具有娱乐功能。目前我国体育大众传播的娱乐化倾向,在某种意义上是竞技体育泛娱乐化的文化景观。围绕着竞技赛事,强调的是体育故事、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的传播挖掘;在传播符号的运用上,将语言符号的轻松诙谐、非语言符号的“夸张软化”等引入其中。加之竞技体育较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具有更强的激烈性、丰富性和悬念性等特点,使其成为众多媒体关注的宠儿。从早期的德国体育娱乐节目《夺标》到当前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篮球公园》、《全明星猜想》等,处处可见体育娱乐化的印迹,这已经成为媒介传播生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文化视野中的图景之一。   社会和媒体对体育认识的缺位。从受众的信息需求来看,竞技体育也比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更具有优势。受众通常关注高水平的体育赛事,如对于足球迷来说,欧洲的五大联赛和世界杯显然要比某高校或社区举行的足球赛更具吸引力。体育新闻的受众多数为中青年男性,这一群体的心理更倾向于对抗性、竞争性和直观性,因此拥有这些特性的竞技体育对他们的吸引力将远远超出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   除此以外,高收视率的广告收益和社会效益使各电视台盲目追随竞技体育而忽视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媒介的报道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又误导了受众对体育及体育报道的认识,片面将竞技体育等同于体育,收视热情偏重于体育赛事等,因此形成了“唯竞技体育现象”的恶性循环。   我国竞技体育与社会体育、学校体育发展的不平衡。我国曾一度过分强调竞技体育的重要性,从而导致了竞技体育与社会体育及学校体育发展极不平衡的现象。虽然以推动大众体育发展为目的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使社会体育和学??体育获得发展空间,但受到诸多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制约,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发展步伐仍远远落后于竞技体育,从而在体育报道中自然会出现“唯竞技体育现象”。      解决“唯竞技体育现象”的对策      第一,转变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