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味”过浓引发思考.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生活味”过浓引发思考

“生活味”过浓引发思考   新课程改革重视数学教学生活化,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使孩子们感到有趣、有用,取得了明显效果。但不可避免地,我们现在的数学教学走入了“生活味”过浓,“数学味”缺失的误区中。“生活味”过浓直接导致了学生陷身生活中无力自拔,学习过程中数学思维能力的弱化;过于“生活味”成了当前数学课堂中极为普遍的现象。      一、从“生活情境”出发而非从“生活经验”出发      在“分数的初步认识”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经常会在课上安排一次切割活动,比如让学生分月饼、吃月饼,或分西瓜、吃西瓜,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这种数学生活化就应该得到质疑。因为学生在切月饼或西瓜时,他们的数学思考淹没在月饼、西瓜等色香味引起的其他想象中了,“欣欣然”忘乎所以,把“平均”之类的数学思考抛在了一边。   诚然,《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而非从“生活情境”出发。这正是我们在教学中容易产生困惑和混淆的地方。生活经验是对一类具有同样性质的生活情境结构的抽象,这种抽象是以自悟的形式在生活环境中积累下来的。学生在理解分数概念时,决定其理解质量的是学生在生活中对“半个”“一半”等不完整数的理解,而这些不完整数正是学生在各种生活情境中获得的经验。没有生活经验作支撑,要学生建立分数的概念是有困难的。过于“直观”,过于“情境化”只会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迷失。   其实,生活经验的激活方式是极为多样的,可以直接用语言,也可以用一些行为、一些图片去激活。不论用什么方式,教师始终要把“经验”作为关注点,而不能沉湎于情境的细节中。同时,对情境还要进行整理和分析,哪些是促进学习的,哪些是阻碍学习的,而不是盲目的激活。基于此,我们可以这样设计教学环节:(1)请你拿出或说出“半个”物品。这一环节的目的是激活经验,并由学生呈现各种生活情景。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大多都直接或间接经历过切割活动,如分月饼、切西瓜等,安排这一设计,自然唤起了学生的经验。(2)用你认为最好的方式拿出“一半”的物品。目的让学生对“单位1”有一个初步的认识。(3)讨论:你认为“一半”多还是“半个”多呢?比“一半”小是“一小半”,比“一小半”还小呢?怎么表示?这样逐步让学生呈现生活场景,并体验经验在特殊情况下的局限,从而激起他们的认知欲望。      二、把数学生活化曲解为现实生活      一次听一个老师讲解这样一道题:商场有一套服装售价72元,小强身边只有面值10元的人民币。问:小强至少要带上几张这样的人民币,才能买回这套服装?学生答案:(1)要带8张,共80元。理由是足够买下这套服装,而且没有多余的整张人民币。(2)要带9张,共90元。理由是一部分用于买服装,一部分用于车费。(3)要带7张,共70元,但可以要求营业员打折。老师对答案都给予肯定。理由是符合生活实际,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数学服务于我们的生活。这些理由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作为解题,答案2、3是欠妥的。   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而数学知识生活化就是把数学知识“退”回到生活中去理解,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会数学思维。“数学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不能把数学知识随意地贴上生活的标签,将“数学生活化”和“现实生活”直接划上等号,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把一些模糊甚至错误的解题方法加以分析“创新”,否则在解题时出现“1+1=2”“1+1=3”……我们是不是也认同,甚至会啧啧称赞呢?所以只有真正把握数学生活化的真谛,才能把数学理念落到实处。      三、教学过程中“生活味”大于“数学味”      在“观察与测量”的教学中,有老师这样组织教学:先让学生想象宾馆门旋转后是一个什么图形;接着让学生依次旋转长方形小旗、三角形小旗、半圆形小旗,观察并想象一下转动后所产生的图形;最后让学生自己设计小旗的形状,观察并想象一下转动后所产生的图形。乍看这一教学片段,教师能够运用操作,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了发展,充分体现了数学教学生活化、活动化的理念,似乎无懈可击。但由于活动过程缺少了“数学化”的过程,所以并没有真正促进学生的数学发展。然而只要从学生学的角度加以琢磨、研究,就会不免生疑:“为什么要学习图形旋转后是什么图形?怎样测量旋转后图形的面积?”这些在学生眼中“未完成的知识”,却被教师简单地认为是“已完成的知识”而忽略了,使学生直接跨越了将实际问题提炼成数学问题的数学化的过程,失去了对数学问题再发现、再创造的机会。   新的课程理念强调以儿童的现实生活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