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病榻杂记》引发思考
《病榻杂记》引发思考
最近,笔者拜读了季羡林先生的《病榻杂记》一书,感触良多。该书收录了季老自2001年以来,特别是2003年住院后撰写的90多篇文章,计20多万字。内容大多为他对人生各阶段的回忆,阐述了作者对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高度重视,对社会公德、爱国主义与奉献精神的热切呼唤。作为一名教师,笔者最感兴趣的是季老上小学、中学、高中、大学以及毕业回到高中母校任教,之后又去德国留学的经历。大师年近百岁,尚且笔耕不止,数十年前的往事历历在目,就好像发生在昨天。笔者佩服他的记忆,更崇拜他“有话要写”的精气神。同时,这些细腻的文字也牵引出笔者对“无话可写”这一作文教学难题的思考。
一、身边素材取之不竭
在阅读《病榻杂记》前,笔者曾多次猜想,国宝级文学泰斗的文字,应该不是我们能轻易读懂的,内容也应该是极不平常的。所以备好诸多工具书后才敢坐下来准备“攻坚”。哪曾想,季老的文字如同一汪清泉般明澈,绝对“大众化”。特别是该书开篇“我的小学和中学”这部分内容,竟然是“平常”到似乎毫无讲究,仅以罗列清单般对自己学生时代的每一个细节进行素描:校舍的模样,街边花生米的价格,国文竞赛的题目,校长的训导词,热血青年打群架……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季老用了较大篇幅回忆了教过自己的老师,不论学科,不论执教时间长短,这么多的老师,季老大多都能连名带姓地展示在文字中,令人叫绝。就是这些朴实无华的文字,读起来却特别有味道:一个求学时期的季羡林站立在我们面前,有生活的背景,有情感,有脾气,有缺点,是个活脱脱的人。
作为一名教师读者,笔者的心灵为之一震。一个近百岁的老人,居然如此尊师重道。笔者自信,我教的孩子们应该不会逊色吧,平时可没少和他们灌输这些道理啊。于是,一个灵感随着阅读产生。笔者设计了一道作文题《我的老师》,请即将毕业的孩子也以“记流水账”的方式,回忆小学阶段的老师,要求尽量写出全名。原以为孩子们应该游刃有余,毕竟他们还在校,毕竟他们最多不过12岁。然而,看看下面这个孩子的文章,你在伤感之余也会发现问题??。
回忆我的老师
六年二班 陈慧凌
六年级:语文:何捷,数学:张德强,英语:吴维清,体育:刘志勇,音乐:张萍,思品:叶艳,美术:陈宗新;五年级:语文:何捷,数学:高雪琴,英语:吴维清,体育:刘志勇,音乐:张萍,思品:李……一年级:语文:杨……,数学:朱……
看了上面的名单,你可能觉得奇怪。不过稍过几分钟你应该猜出来了吧?对!这是一份从小到大教过我的老师的名单。可惜,有的老师我只能勉强地说出姓,名字已经被省略号代替,表示我只知有其人,不知其名。其中三、四年级的老师我忘记的最多,不要说姓名,连老师的面容也几乎忘得一干二净,这让我很惭愧。
其实,这是何捷老师的一次测试,他说要看看我们这些毕业班的孩子对老师的情谊如何。很明显,我失败了。何老师看了我的作文后说:“你们还不如一个90多岁的老人呢。他是谁?季羡林先生。”原来,何捷老师的这篇作文创意来源于他最近阅读的“国宝级大师”季羡林老先生的新作――《病榻杂记》。季先生回忆到自己的学生时代,回忆起自己的每一个老师时,却是那样的清晰。季老将每一位老师的名字都记得清清楚楚,有教物理的、有教化学的……总之,一个不落地“点名”。对比之后我才发现,他对老师的尊敬可是“来真的”。还有更可笑的呢,我们的何老师教了我们四年了,可是还有人在这次的测试中将他的名字――“何捷”写成超级女生的“何洁”。如果我是何老师,我会感到心疼,以及无奈,既然大家都是老朋友了,连老朋友的名字都会写错,谁能不失望呢?
我想,从现在起,应该还是可以做些什么的吧?从明天起,熟记每一个老师的名字,让爱无微不至吧。
注意,这不是个案。在62人的班级中,能完整写下教师姓名的仅有2人。很多孩子连笔者的名字也写错。要知道,笔者已经连续执教该班四年之久。笔者不禁联想起闽派语文领军人孙绍振教授讲的一个教学案例。他让孩子写熟悉的10元纸币,孩子观察后,孙教授将纸币收起。孩子们一下笔就犯难,甚至忘记了正反各是什么图案,更不要说花边、底纹、字体等细节了,之前的观察形同虚设。这些案例正折射出无话可写的重要原因之一――对熟悉素材的忽视。都说作文源于生活,可孩子们觉得自己每天都在“生活”之中,大有“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之感。他们对身边的一切已经熟悉到厌倦的程度了。他们开始失去观察的兴趣,失去有意识记忆的热情,自然也失去了写的需要。作文在他们眼中仅是一道特别烦人的作业罢了。此时,我们会期待靠教师的“教”来扭转乾坤。但现实是很多教师也感到同样迷茫,虽然大家对罗丹的话“生活处处充满美,只不过需要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早已经了然于胸,但实践起来仍然无奈。面对每周一篇的作文指导,感觉自己也在“炒冷饭”,频频抛出类似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