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名摄影记者在玉树5天5夜
一名摄影记者在玉树5天5夜
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玉树发生里氏7.1级地震。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事件,齐鲁晚报迅速启动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对抗震救灾报道紧急动员,迅速确定总体报道基调和方案。从4月14日至27日,齐鲁晚报先后派出5名记者赶赴灾区,全力投入救援与报道工作。这些记者不畏艰险,忍受着高原反应、饥饿和寒冷,克服7缺水、断电、道路不通、通讯不畅等诸多难以想像的困难,发回了大量感人至深的现场报道,出色地完成7这次特殊而又艰巨的采访任务。
作为一名在灾区一线采访了5天5夜的摄影记者,通过此次采访,我对摄影记者如何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做好应急准备,如何在巨大的灾难中做好新闻取舍,如何通过镜头体现人文关怀,如何做好后勤保障等方面,有了更为深刻的体会与认识。
迅速反应,挺进灾区
突发事件考验着每一个记者的快速反应能力与组织采访能力。4月14日上午8点多,我得知青海玉树发生地震的消息后,第一反应就是给报社领导打电话申请到灾区采访。报社迅速做出指示,让我和一名文字记者立即奔赴灾区。
时间就是效率,我赶紧收拾行李、查询航班、了解当地天气和交通情况,并通过网络即时了解灾情。两小时后。我背上五六十斤重的设备,和同事匆忙往机场赶,当时只有一个念头:以最快的速度赶到灾区。晚6:00,飞机到达西安,由于等待前方调度,直到15日凌晨1:00,我们才搭上了去西宁的飞机;3:00,我们到达西宁机场。夜色深重,西宁机场却是彻夜不眠,来往的救援人员行色匆匆。怎么赶赴灾区?我们打算第二天租车去,等待我们的,是800公里的崎岖山路。
巧合的是,我们碰上了山东来青海救灾的队伍。这绝对是意外之喜,在一切都以救灾为先的时刻,能搭他们飞机的人非常有限,我就是幸运者之一。
但是,由于出发前激情高涨,疏于准备(只带了一个水壶和一盒饼干),结果到灾区后吃饭喝水成为问题。玉树地处高原,昼夜温差较大,来前应该备好氧气袋、抗高原反应药物、保暖衣物、充足的食物和水等。
快速突破,靠近现场
一路忐忑来到玉树,刚下飞机,就见地面到处都是伤员,等待被运送到西宁、兰州、成都等地接受紧急救治。灾难的景象,一下子涌入眼帘,令人悲痛。
玉树海拔4000多米,援建队员们经过两天的奔波已疲惫不堪,媒体同行中也有人出现高原反应,大家大多在玉树机场躺着靠着就睡着了。
我很焦急,没有休息片刻,马上背上行李,在机场周围拍摄运送伤员的场面。为了最快给报社发回第一现场的片子,刚一进城,我就主动要求下车,一路走一路拍,一直走到晚上9点多。马不停蹄的奔波让我也有了高原反应的最初征兆:腿沉、呼吸困难。但内心的使命感让我不停地举起发麻的手臂继续去拍摄,去记录。后来,当地人告诉我,生活在平原地区的记者到高原地区采访,最好逐渐提高海拔适应高原气候,最忌讳的就是劳累,这也为我5天后发生肺水肿埋下了隐患。
震后玉树通讯中断,如何及时发回稿件保证发稿时效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虽然我也带了无线网卡,但没法使用。晚上11:00,我费尽周折地从玉树电信局给报社发回了照片。
以后再有类似突发事件采访,应做多方面的准备,多带几种无线上网卡备用,有条件的最好带上卫星电话或卫星发射设备,这样最保险。
镜头与视角中的人文关怀
面对巨大灾难,摄影记者如何选取典型瞬间?在汶川地震和海地地震报道的影像画面中,从来不乏震后的破败与民生的凋敝,但作为一名新闻摄影人,要在镜头里体现对人性的尊重,摒弃所谓的刺激画面,同时要考虑读者的心理和生理承受能力。
在那5天里,汶川地震中那张日本救援队向死者集体默哀的照片始终在我脑海中浮现。对逝者的尊重,对生者的安抚,让我在灾难报道中更加肃然。此前在海地地震报道中,某国际媒体一反汶川地震报道的含蓄与人本风格。将死者的遗体直白地展现在镜头前,这更放大了灾难的突发性与破坏性给受众带来的伤痛感。我们的报道当然要向读者全面展示灾情,让人们关注这场灾难,但绝不能过分渲染悲痛。因此,在拍摄那些被救出来却己没有生命迹象的遇难者及经过抢救无效死亡的遇难者时,我尽量选取一个细节――或是一只自然下垂已没了血色的手,或是被一张床单覆盖住的双脚,或是一群救援人员围在一起低头默哀。不用过多的表现,谁都知道,那是因为又一个生命离我们远去。
痛的感受有很多种,有些痛让你只想独自饮泣,有些却让你看了心为之一动,然后那种疼痛感会慢慢刺进心底。4月18日,我在救援一线看到一个只有6岁的小女孩。和我儿子一样大。在废墟下被埋了4小时,身上重度烧伤。医生和救援人员为她换药时,伤口还流着脓,皮肤大片大片地焦掉了。当时我就想,要是这是自己的孩子,我的心会多痛?女孩因为伤口疼哭到撕心裂肺,通虹的小脸上浮现着痛苦挣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