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媒介环境变迁与《大公报》兴衰
中国媒介环境变迁与《大公报》兴衰
《大公报》是中国新闻史和全球华文传媒史上唯一一个拥有百岁高龄的报纸。它的发展经历了从晚清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四个历史时期,在各个历史时期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研究它在不同时期的媒介特点和历史地位,可以见证中国媒介环境的变迁。
英敛之时期的《大公报》
《大公报》于1902年6月17日在天津由英敛之创办,这正是维新运动失败,辛亥革命尚未爆发,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由君主立宪制向民主共和制过渡的时期。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报刊事业深受西方报界办报模式的影响。《大公报》在百家争鸣的背景下成为众多自由报纸中的灿烂一枝。在英敛之的主持下,《大公报》积极宣传改良思想,主张君主立宪,以敢言、严肃、非营利为标榜,揭露时弊,成为北方地区著名的报纸。
1.对政治的参与
《大公报》以报纸媒体介入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的形式,对政治思想的传播、政治形态的演变产生了巨大影响。它通过发行建构的网络,使知识分子的政治主张日渐为各地的读者和公众所“耳濡目染”,也为那些与当权者政治见解不同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思想表达的平台。①
随着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和革命活动的日渐活跃,《大公报》逐渐越来越关注革命派的活动及其变化,除了进行新闻报道,还有评论。给了普通人以政治知情权,培育了他们的政治意识。
2.白话文的倡行与新事物的宣传
甲午中日战争的战败,给广大中国民众带来了巨大震撼。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救亡图存成为时代要求,开启民智成为救亡图存的话语之一。《大公报》始终坚持以白话来达到其开启民智的目的。创办之初就专设“附件”一栏,坚持白话宣传,成为白话文的有力提倡者和实践者。
由于意识到报纸媒体对社会、文化变迁具有引导的功能,所以《大公报》大力引介西方社会的现代生活方式和文明成果,密集地报道在中国社会出现的西方事物及其所产生的影响。鉴于天津的租界文化,英敛之和《大公报》还着重报道了来自西方的休闲娱乐活动。
3.重视女性的地位
在开民智这一过程中,很多男性知识分子也意识到,必须解放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失语”状态的妇女,提出反缠足、提倡新式婚姻和兴女学等“开女智”主张,使担当养育下一代重任的妇女身体健壮,婚姻自主,拥有知识和文化,成为“国民之母”。除此之外,英敛之还积极主动地吸纳和延揽知识女性参与新闻工作。
王郅隆时期的《大公报》
1902年至1925年的《大公报》被称为旧《大公报》,以区别于新记《大公报》。这一时期虽然被认为与政治沾染太多,但报纸本身在新闻报道和经营管理等方面还是有突出的地方。
1.皖系军阀的“机关报”
中国20世纪最初的30年,“军阀”是解读历史的关键词。王郅隆接手最初的《大公报》,成了“安福系的机关报”,从能代表民意的站在时代前沿的进步报纸,堕落为军阀的舆论工具,使得英敛之开创的《大公报》不再为社会之公器。在一些重大事件的报道中《大公报》为军阀政府辩护,或为日本政府辩护,与大多数民众的立场矛盾,令读者对其产生反感。正因为受到“军阀”这一媒介环境影响,才造就了胡政之在“王郅隆时期”的改革不能与“新记公司时期”相比的一个重要原因。
2.新闻事业职业化
1916年10月,王郅隆聘请胡政之为主笔兼经理,对《大公报》革新与管理起到了一定的成效,新闻事业开始向职业化发展。胡政之在北京聘请林白水、梁鸿志、王峨孙等为特约访员,每天以电话向天津发消息,或以快邮寄稿,新闻因此大有改观。这是他祛除编造新闻的恶习、从新闻务求真实入手整顿《大公报》的第一步。1917年1月28日,最能体现这一时期《大公报》特色的“特别记载”问世。这档胡政之亲自主持采访的栏目,每期采访一位国内外名流,配发照片,无所不谈。这在当时无疑是个创举,在中国报业史上也有示范意义。
一战结束后,胡政之就指出:“吾人于兹时会亟应根本觉悟:第一中国已深入世界竞争之场,宜即一新全国之精神,打破锁国之旧思想,勉图了解新时代之新思想”。②因此他特别重视国际新闻的采访。1918年秋,在中俄外交风波中,胡政之亲临海参崴采访,历时一个月,开创了报纸主持人亲自出国采访、考察的先例。1919年1月,胡政之成为巴黎和会中唯一的中国记者。他一回到天津,即着手改造《大公报》。除了注重国际新闻的报道外,他还孜孜“以灌输政治常识自勉”。
新记公司时期
1926年,中国现代史上的“南北朝演义”到了它的尾声,就在国民革命政府与北洋军阀作最后决战的时候,《大公报》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人组成的新记公司接办,于9月1日复刊。吴鼎昌任社长,胡政之任经理兼副总编辑,张季鸾任总编辑兼副经理,由此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1.“四不方针”的自律
《大公报》提出前无古人的“四不方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