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本土化进路与思考.docVIP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传播学本土化进路与思考

传播学本土化进路与思考   摘要:传播学本土化作为传播理论发展不可阻挡的趋势与潮流,在我国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那么,如何实现传播理论本土化?对于这一问题,学界已经有了大量的探讨,而本文也尝试就这一问题进行一些思考。   关键词:传播学 本土化 进路 思考      新中国建立伊始,由于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诞生于美国的传播学被当做资产阶级的思想而被国人拒之于门外,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传播学才被正式引介进来,而其在中国的发展问题,自此始终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作为舶来品的传播学,如何在中国文化语境下得到吸收与消化,如何促进其本土化,这一问题在其每一发展阶段,都成为传播学领域的学者努力思索的问题。   关于传播学本土化   邵培仁认为:“首先提出‘传播学研究中国化’的人,可能是香港中文大学传播研究中心的创立人兼中心主任余也鲁。”①香港中文大学余也鲁教授和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徐佳士教授于1978年在香港和台湾先后主持召开了主题为“中国文化与传统中(传)的理论与实际”的研讨会,会上讨论了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中的传播实践以及传播理念问题。这次研讨会是华人学界“传播学本土化”的开端。   传播学研究本土化,实际包括了“传播学研究的中国化”和“传播学研究的中国特色”两种说法。“传播学研究的中国化”是总结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在几千年的传播实践中产生的传播理论以丰富人类传播理论宝库,这种研究似乎更追求传播学理论本身的本土化;“传播学研究的中国特色”是根据中国国情,把国外传播学理论运用于中国实践,以西方传播学理论回应本土问题为主要目标,这种研究更关注于传播学应用的本土化。这两个方面有很大区别,各有侧重,但也互相关联,互相影响,它们都以“本土化”作为研究目的,殊途同归。   纵向来看,传播学在中国的发展顺应了我国大的历史环境及社会科学本土化的思潮,本土化理论也逐渐具有了实质性内容和不同的思路,传播学本土化俨然成为理论发展不可阻挡的趋势与潮流。   迷思下的前瞻与进路   1982年,全国第一次传播学研讨会召??,会议制定了“系统了解、分析研究、批判吸收、自主创造”的16字研究指导方针,从而明确了中国学习研究传播学的基本态度与指导方针,指明了传播学本土化的方向。1986年在黄山又召开了第二次传播学研讨会,会议提出了“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传播学”的目标。黄山会议标志着我国传播学真正从介绍走向尝试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播学。此后,会议又陆续成功举办了9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是中国传播学研究与交流的阵地,见证了传播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那么,当前传播学在我国本土化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又有哪些进路可供我们选择呢?   理论创新诉求。30余年的发展使得传播学本土化研究已初现框架与规模,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王怡红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们传播学研究的死结――创新的缺乏。②我国的传播研究处于僵化与断裂的困境。僵化意味着缺少创新与探索,断裂造成了我们可资借鉴的东西不完整,研究对象出现大量空白点。如果我们只是将西方的传播理论套用在中国的社会情境之中,充其量只是对西方的传播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检验,离真正的本土化理论的创制还很遥远。   应当说,经过30余年的发展,中国传播学理论创新的基本条件已经成熟。随着研究基础条件的改善,中国大陆传播学研究不断走向深入,这包括研究领域的扩大、基础研究越来越得到重视、应用研究有了一定现实成果。最近几年也出现了诸如李彬的《传播学引论》、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等有影响的著作。但陈力丹认为,“国人的传播学书,大多数是教材,真正有独到见解、有系统观点的学术专著,为数很少”③。其实总体来看,我国传播学确实著作质量层次不一,研究的工具理性色彩明显,很多时候存在低层次重复的问题,真正有思想的专著还是比较少。过多的重复劳动以及浅尝辄止的对策研究,对于传播基础理论的酝酿意义不大。   除了研究的低水平重复以外,对于西方著作与理论过度依赖也是传播学学科存在的一个大问题。除了依赖大量的译介书籍,传播学研究还存在对西方传播理论的过度依赖状况。研究大量堆砌西方传播学研究资料,机械套用西方理论和模式对中国传媒实践进行死板分析与阐释,研究经常不能置放在具体社会语境下进行。究其原因,是因为虽然研究中大量套用西方传播理论与假设,但却对这些理论是如何得出的往往了解不深入,这势必会造成对得出这种理论或假设的社会背景有所忽略。于是,直接将产生于西方社会背景下的传播理论套用到中国的传播实践研究,忽视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在历史与现实上的巨大差异,脱离了国情与文化背景,势必会导致传播学研究的僵化。因此,中国传播学者首先应该立足中国国情,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养料,从中国现实传播活动中汲取经验,在古为今用、西为中用的基础上增加原创性研究,努力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