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垛田中国古代绿色田园.doc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兴化垛田中国古代绿色田园

兴化垛田中国古代绿色田园   “九夏芙蓉三秋菱藕,四围瓜菜万顷鱼虾。”在江苏中部的兴化地区,有一种独特的土地利用方式――垛田。当地人在号称“锅底洼”的湖荡沼泽地带开挖河泥,堆高成垛,于垛上耕作,形成一个个状如小岛的精致农田。垛田大不过数亩,小的仅有几分,一垛垛的,被条条或宽或窄的水渠切割成大大小小、方方正正的若干块,犹如海面上的座座岛屿,所以,兴化又有“千岛之乡”的美誉。   “河有万湾多碧水,田无一垛不黄花。”每年春季,垛田之上的油菜花绚烂开放,旖旎景色令人流连忘返。   如此小巧可爱的垛田是怎样产生的?它们又有哪些独特的价值呢?      生于洪患      兴化地处江苏中部的里下河地区,位于古时射阳湖核心区南域。在《水经注》记载中,射阳湖原是著名的大型湖泊;不过,从金元时期开始,因遭受黄河泛滥的淤积物的反复覆盖,趋于???废。   据宋《太平寰宇记》记载,宋代时,射阳湖“长三百里,阔三十里”,为江苏五大湖之一,堪称里下河地区最大的湖泊。当时,射阳湖地处江淮之间,南北分别与江、淮沟通相连。里下河地区湖群密集,河湖通络,有天然水库之能,对洪水的调节相当有效。因此,里下河地区虽地势低洼,却鲜有洪涝发生。   元代时,射阳湖面渐渐遭到黄淮泥沙的侵淤。当时的文学家萨都剌所做《雨中过射阳》诗中有“霜落大湖浅”、“孤蒲雁相语”之语。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推知,元时,湖面虽然很大,但因泥沙淤积,湖水很浅,孤蒲等湿生植物在湖中生长繁盛,射阳湖已不复以前烟波浩淼的壮丽景象,沼泽型湖泊特征非常明显。   明清时期,特别是在潘季驯固定河床、蓄清刷黄以后,大量黄河泥沙在苏北平原及附近沿海地区堆积下来。地处淮河南侧的射阳湖区淤塞速度比黄河夺淮前显著加快。同时,由于黄河泥沙多由西北倾泄而下,顶托射阳湖湖水渐次向南推移。于是,湖面显著缩小,成为一些彼此互不相连的小型湖沼和陂塘。   至清末,湖区的主要湖荡有大纵湖、平望湖、蜈蚣湖、得胜湖、郭正湖、广洋湖及马家荡、九里荡、旗杆荡等。泥沙的继续淤填,又使荡地水位抬升,荡水向四周低地流散,进而使得周围低地化为沼泽水荡。沼泽水荡的出现,为垛田的诞生提供了客观基础。      高垛无忧      从《(咸丰)重修兴化县志》的记载来看,在明代以前,兴化地区生态环境优良,河湖众多,水流顺畅,很少发生水灾;但自明代以降,尤其是明代中后期,黄河南下夺淮,明代朝廷长期执行“黄淮合一、束水攻沙”的治水方针,黄淮二渎归一,淮河流域由此承担了流域面积比其大2.8倍的黄河全部洪水泄量。由于黄河多沙、善淤,带动中下游的淮河河道不断被泥沙淤积,愈淤愈高,汛期上游来水与中下游的泄洪能力相差悬殊,入海通道严重受阻,水患频仍,周边环境恶化,民不聊生。   明清时期,由于蓄清刷黄,位于兴化西北的洪泽湖与高邮湖,最高洪水水位曾一度分别达到16.9米和9.64米,比兴化城内最高的塔尖还高。一到汛期,各河湖来水迅速向位于锅底洼的兴化地区汇集,形成“诸水投塘”之势。在上游来水和下游海潮的夹击下,兴化地区涝灾频繁,变为“洪水走廊”。   在肆虐的洪魔面前,为了生存,当地居民千方百计抵御洪水,他们选择稍高的地块,挖土增高,形成土垛,再在垛上种植庄稼,形成垛田。   垛田的地势大大高于当地的整体地势。远远望去,这些垛田就像是从水中高高冒出的一个个小岛。据20世纪60年代统计,垛田一般都很高,最高的要高出水面4~5米,低的也比水面高出2~3米。如此地势,在面对频频来袭的洪水灾难时,当地人基本可以高“垛”无忧了;而且,高高的垛田,除了平面,还有四周的坡面,可以栽种作物,在涝灾之年,至少可保一家口粮无虞。      开辟新地      兴化居江淮之中、运河沿岸,明清时期商贾云集,百业兴盛,人口增长速度很快。据《(咸丰)重修兴化县志》卷三食货志记载,自元至明清时期,兴化地区人口增长30多倍。尤其是在明代中后期及清康乾盛世时期,兴化人口几乎呈几何级数直线上升。正如县志中所载:“国初(清朝初年)人丁不过三万有奇,二百年来数增十倍,即阖闾生齿之繁证。”在农业科学技术没有显著革新的情况下,人口的增长带来的巨大粮食消耗只能靠粗放的耕地增加来弥补。因此随着人口的高速增长,与此相对应的是当地水面的大量被垦辟。   明嘉靖十七年,兴化全县田地为17980顷,及至清代,《赋役全书》载,原额田地达到24272顷多,除去报荒豁免外,总共有田地19795顷有余。这一时期,兴化地区水灾频发,土地荒废甚多;但仍增加农田近2000顷,折合田亩为20万亩。对于一个自公元920年设县的平原地区农业大县而言,境内没有山地和无主荒地可供开垦,所增长的田地最大可能应该来自向水要田,其途径无非有二:一是沿湖围湖造田,二是在湖中开辟垛田。   建国后,虽然不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