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夏目漱石《心》.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再读夏目漱石《心》

再读夏目漱石《心》   夏目漱石和《心》      在日元一千元面值的纸币上有一位留有小胡子的中年男子头像,他既不是日本的前任首相,也不是知名政治家,而是日本小说《心》的作者夏目漱石。   夏目漱石生于1867年,终年49岁,是日本的小说家、评论家。本名夏目金之助。在日本和森鸥外等并列为明治、大正时代的文豪。小说《我是猫》、《心》等作品在中国广为流传。   夏目漱石在兄弟姐妹8人中年龄最小,作为父母晚年的孩子被他们疏远,出生不久就被送给他人做了养子。9岁的时候,养父母离婚,他又回到自己的家,但没有受到父母的疼爱。由于少年没有亲人疼爱,这种生活使夏目漱石对他人的感情敏感而又内向,并且养成了对于自己的亲人也如同他人一样的感受。1890年夏目漱石毕业于东京大学文学部,赴英国留学3年。东洋的传统文学精神和英国文学的矛盾使作为日本人的夏目漱石对研究英国文学感到不安,同时对于老师的生活也变得讨厌了起来,再加上1891年和妻子镜子的不和,以及养父母在金钱上的纠纷,从学生时代起就患有的神经衰弱,变得更加厉害。1910年夏目漱石患胃溃疡在修善寺治疗,大量吐血,处于人事弥留的状态。在一段休养恢复后,1914年发表了《心》等作品。当时明治天皇驾崩,随之乃木布典殉死,夏目漱石对于乃木的殉死深受感动,《心》正是以此为原点写的作品。塑造了彻底地否定自己,而同时伤害自己和他人的主人公――“老师”,在迎接大正时代到来时,选择为明治精神殉情而死。   《心》是夏目漱石到1914年为止,对他以前的全部作品的总括,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的孤独,并将其孤独的原因归结为财产的所有权和支配权。那些因财产的变化对于人物心理的影响都描写得深刻而形象。   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心》这篇作品。      “老师”的背景      为了理解“老师”思想的本质,要首先从“老师”身边发生的事之一――叔父抢夺财产来分析。“老师”的父亲和叔父是小市民阶级的典型对立关系。“老师”的父亲努力积累财产,而叔父只知道一味消费。从另外一个侧面也是作品想通过小市民内部的矛盾,来说明??时的日本也是处于一种不安定的环境之下。作者把抢“老师”的父亲财产的人安排为叔父,也是暗示了无论谁都是不可信的内涵。“老师”从被人抢夺了财产。变为逃避人际关系,产生不信任感,这种不信任感反映在“老师”和小姐恋爱时所表现的不安、不自然上等,这也是回避人际关系而形成的“老师”特有的心理。太太以及小姐对于“老师”的信任都来自对“老师”财产的依赖,所以“老师”对财产产生警备心,异于常人的特殊心理――由于财产被抢夺,所以变得对剩余的财产更加关心。   “老师”和K都曾拥有富有的家庭,这一点是一致的,对财产执著追求的“老师”而言,K放弃财产的禁欲精神是更高的境界。但是,放弃财产的K的禁欲主义的勇气和力量和对于财产执著追求的“老师”的戒备心和猜疑是不能相抗衡的,因为K是在家庭断绝关系的情况下孤独地过着贫困的生活追求自己的价值,琐碎的生活消磨着K的拒绝和家人保持联系的禁欲主义。当因财产而孤立、厌世的K与因为财产而厌世的“老师”同时爱上了房东的女儿――小姐时,恋爱成为使他们过上正常生活的良药,甚至和小姐的结婚支配和决定了他们的命运。为了和小姐接近,“老师”认为自己使用了和叔父一样卑鄙的手段,致使K自杀。   K的自杀对于“老师”的自我认识形成了一个问题焦点,虽然不是因为“老师”的“阴谋”而让K自杀的,但是“老师”和K的自杀有着必然联系,“老师”认为把K逼上自杀道路的是自己,认为这一切都与自己的道德品质有关系。原本K的自杀不是简单因失恋而产生绝望,也不是和小姐、“老师”等有关系,而是由K自身的一切所决定的,但是“老师”却把这一切都归结为和自己有关,“老师”把自己对K的罪恶,认同于和叔父是一样的。“老师”从伦理的角度,对自己进行不断反省,认同自己和叔父一样卑鄙、可恶。当文中描写出“老师”发现自己和叔父一样阴险狡诈时,也就喻示了“老师”精神境界的崩溃。      “老师”的寂寞      “老师”虽然和寄宿家的小姐如愿以偿地顺利结婚,但是每当看见妻子就不由得想起K的事,于是就时常疏远妻子,对于妻子因此产生的怨言和责难等也都默默承受,不做任何解释。那时的“老师”已经没有结婚前的自尊,也不想为自己过多地辩护,他不想让妻子卷入此事为此而自责。虽然在K的遗书上自始至终没有写到“小姐”的名字,对于“小姐”的事只字未提,但是“老师”一直怀疑,要是妻子已经知道此事却故意没有说穿,怎么办?这使“老师”的内心很是不安。“老师”为了保护妻子不受伤害,即为了不使妻子也卷进这是非的旋涡里,“老师”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独自承受着一切。妻子的心情也渐渐缓和了下来。但是因为“老师”被叔父所骗的经历使他对他人没有好感和信任,同时因为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