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发明家李官奇“大豆衣”.docVIP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农民发明家李官奇“大豆衣”

农民发明家李官奇“大豆衣”   2007年2月27日,河南农民李官奇因“利用大豆饼粕生产大豆蛋白质纤维”这项发明,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荣膺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成为本次大会上唯一获奖的农民。      黝黑的脸、微驼的背、清癯的身材,61岁的河南农民李官奇,质朴而又务实,连手机彩铃都是自己企业的宣传语。没有一般老板的挺括行头与豪言壮语,也没有教授的光环、荣耀与职称,高中学历的他,十余年里执著于钻研、创新,专业知识已达到博士后水平,随着发明专利的产业化,农民出身的他成为在河南乃至全国都小有名气的一位民营企业家。      十年磨一剑,豆粕抽丝梦终成真      在河南滑县,李官奇是一位人尽皆知的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这位安阳滑县老店乡桑寨村的农民,高中毕业后回家务农,在村里算个文化人。脑子灵活的他,打小就爱琢磨事,对各种农业机械非常感兴趣。1977年,他毅然辞去生产队队长的头衔,办起了面粉油脂机械制造厂,一度成为行业佼佼者,至1985年,已有上百万元积蓄。      当国家倡导大力发展养殖业时,李官奇毅然转行研制饲料机械和高蛋白质饲料。由于蛋白质饲料主要成分之一的菜籽粕中含有的芥子甙有毒,如何脱毒就成了李官奇当时主攻的目标。经过不懈努力,1990年,李官奇与山西师范大学化学系合作研制的菜籽粕脱毒工艺和设备,获得了全国第四届发明展览会银奖。   而这时候的机械制造业,同种产品也越来越多,李官奇希望另辟蹊径。1991年的一天,他无意中在美国《化学文摘》上看到一篇文章,说豆粕里的大豆蛋白可以纺丝。20世纪40年代,美国科学家就曾尝试过从大豆中提取蛋白纤维,但最后由于纤维性能没有达到纺织加工的要求而中断研究,以失败告终。日本、英国等国也曾考虑从牛奶、花生中提取蛋白质纺丝,但最后都因原料、性能、成本等问题,始终不能工业化生产。   虽然在中国元朝时期,黄道婆就曾以其纺纱技术和装置,为中华民族在世界纺织史上书写下了辉煌的一页,然而遗憾的是,近几百年来,不断涌现的新纤维产品无不贴着洋标签。在纺织技术发明和创新方面,我国一直处于弱势,每年都要花费大量外汇买技术、买设备、买产品。   强烈的民族自尊感、不服输的大胆创新精神,1990年初次参与发明就获得成功的喜悦与激励,一起在李官奇的胸中激荡。“如果大豆的豆粕不是白白浪费而是能纺丝的话,一定会有市场”。正是这个决心让李官奇走上了充满艰辛和挫折的发明之路,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命运,他的后半生从此与大豆制衣连在了一起,而远非他当初以为的三五年时间。   当年,李官奇已经45岁,一个只有高中文化底子的农民,要想独自攻克大豆蛋白改性纤维这一世界难题,谈何容易?科研涉及高分子化学、无机化学、生物化学、试剂化学、分析化学、纤维工艺学等诸多学科,遇到不懂的,李官奇就买书,硬着头皮――啃了下来。   3年过去,丝是纺出来了,可做出来的样品,有的强度不够,有的韧性不足,有的上色不好,有的不耐水,根本达不到生产要求。霎时间,技术、资金、舆论等种种困难,重重地压在李官奇肩上。   挫折、失败没有打倒李官奇,反而使这个倔强的中原汉子更加坚定、执著。他多方拜师学艺,同时买回成捆成捆的书报杂志,遇到不懂的外文,就找当地中学英文老师帮他翻译。“10年间,光是购买科技书籍,就不下20万元。”李官奇说。      1993年,李官奇投资300多万元建立了一幢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的实验楼,一头扎进这个大豆蛋白纤维实验中心,天天在一个5×3.5米的小屋里研究。   在那段日子里,为排除外界干扰,李官奇将2.8万元的“大哥大”关机,将固定电话线拔掉,整天看书,思考,做实验。一位紧盯他项目进展情况的客商连打半年多的电话才联系上他。   “实验工厂离家50公里,那时候,每四五天就试搞一次实验。经常两天只吃一顿饭,但是感觉不到饿。”李官奇说,“平时每天工作将近20个小时。有时候,看书看着看着就睡着了,但脑子还在动,突然来了灵感,就忽地坐起来,赶紧记下。有时候,几天几夜不睡觉,甚至一个月不回家。”   在1996年至1997年,最困顿艰苦的时候,李官奇不仅花完了所有的积蓄,还向当地银行贷款500万元,把家里的18亩地转让给别人耕种。整整两年时间,李官奇家一直以自腌的咸菜为主,每顿只能吃一个馍和一小撮咸菜。李官奇的爱人每天傍晚去菜市场捡白菜帮子,连工人吃的面粉都得跟人借。   即使这样,李官奇仍不改初衷,面对种种困境,不动摇、不灰心、不退缩,在家人、特别是老伴的理解与支持下,他咬紧牙关,坚持,再坚持。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投入了近4000万元资金、历经800多次试验后,李官奇的大豆蛋白纤维技术终于呱呱落地了。   1999年,李官奇大豆蛋白改性纤维制作工艺终于研制成功。   2000年8月,有关专家在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