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画艺术创作如何面对现代性尴尬.docVIP

当代中国画艺术创作如何面对现代性尴尬.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当代中国画艺术创作如何面对现代性尴尬

当代中国画艺术创作如何面对现代性尴尬   摘 要:文章对20世纪中国画遭遇的三次大冲击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提出有必要对中国画的现代性认真反思,中国画的现代化演进必须在深刻理解其深厚传统基础上才能成功,对传统的回归同样要避免其新形式化的陷阱,从而真正回归它综合性与精神性的本源。   关键词:中国画;文化传统;现代性;艺术风格;现代化演进;新形式化陷阱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Contemporary Chinese Painting Creation: How to Face the Dilemma of Modernity   GUO Xing-wang   (School of Fine Arts, Shandong Institute of Arts, Jinan, Shandong 250014)   1917年,康有为(1858-1927)在他的《万木草堂藏中国画目》中做了一个著名的论断:“中国画学至国朝衰败极矣”,之后历经“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后“新国画运动”以及“八五思潮”现代艺术的冲击,中国画已失去了一家独大的优势,成为现代画坛多元并存中的一部分。当下,虽然有数量众多的创作、批评队伍,层出不穷的展览,乃至近现代中国书画拍卖价格在艺术市场上的持续走高,都不能遮蔽一个略显尴尬的存在――中国现代性绘画甚至连它概念的确定性都没有从理论上给予完全解决,中国画对传统传承的深度以及在新时代创造性的情感表达都显得软弱无力。对中国画现阶段发展、继承的梳理及阐明已是势在必行,本文作为一个小引,希望有引玉之效,以期与各位方家共同探讨。   一、中国画遭遇的三次大冲击及其影响   自20世纪始,中国画传统价值一直被重估乃至颠覆,中国画这一名称不断被诠释与修正,当下中国画所面临的处境,源于20世纪三次关于中国画命运的冲击,它们分别是20世纪上半叶“五四运动”、建国后“新国画运动”以及“八五思潮”现代艺术对中国画传统的冲击;每次冲击对中国画的内在精神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伤,并最终导致了中国画与传统断裂,与现代难以铆接的尴尬现状。如果要全面反思中国画在当下所遭遇的境地,需要涉及的面太多,本文拟通过对20世纪中国画三次大的冲击进行大致梳理来探讨形成当下中国画处境的原因。   1、“被进步”的压力――中国画的前两次冲击   最早有记载的关于中国第一次接触西方绘画的时间应在明代万历年间。当时传教士利玛窦第一次将西方圣画像在中国展示;清代宫廷画家郎世宁将欧洲的绘画技法传授给中国的宫廷画家,使得清代的宫廷绘画带有“中西合璧”的特色,引起了众多文人学者的兴趣,不过在当时“文化优势”的心理作用下,大多数文人只把它当作异域风情的奇异玩赏而已,西方绘画真正全面冲击到中国画,是从“五四运动”开始的。当时,康有为、陈独秀等人提出中国画的“革命论”,其理论基础是严复《天演论》中所宣扬的进化史观以及当时风靡知识界的科学理性主义思潮。在这群革命者看来,相对于西方“先进”的画种,中国画因缺乏“科学性”而“落后”了,面对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中国的民族文化也失去了信心和信任。确保中国画“进步”的方法也只是参用西方写实主义对中国画重新改造。确切地说,康、陈等人是一群社会改革家而非中国画坛理论家,他们在进行观点陈述时往往以先验的观念再配以主观色彩极浓的理论阐释,并利用自己的“名人效应”及当时社会整体“趋新”的氛围下取得话语权,其陈述本身缺乏对中国画本体的深入讨论,对中国画简单的否定结论并没有严密的逻辑基础以及理论上无可辩驳的事实作支撑。作为对“革命论”的回应,20世纪30年代开始,中国兴起了一股恢复传统的思潮。在当时,传统派实际上拥有相当大的回旋余地,张大千、陈师曾、黄宾虹、吴昌硕、金城等人承接了传统深厚的基础,并与现代思想结合,重塑了中国画的传统价值,最终形成了中国艺坛近现代史上大师辈出的辉煌时期。不可否认的是,此时处于“守势”的中国画家为之奔走呼号的,是为中国画能在多元混杂的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而已,传统恢复的努力同样溢出了绘画本身的意义而与民族、文化的存亡联在一起,传统标准的重塑亦不可避免地改变着中国画原本安然优雅的气质。   以1949年为界,中国画的发展有了一条泾渭分明的分界线。1949年以前,中国画受到非科学的指责,新中国成立后,则有“延安新文艺标准”的“新国画运动”。新中国成立伊始,对传统文人画的批判即已展开,李可染、李桦、洪毅然等都对传统中国画的“衰败”提出了自己的意见;1954年,王逊撰写的《对目前国画创作的几点意见》①一文代表了当时的主流观点,在这篇文章中,王逊要求画家按照“艺术服务革命斗争”的要求,用写实技法来改造中国画,使之与人民“同忧喜,同爱恶”,这种艺术上的工具论,与当时的政治力量相结合,成为笼罩全国的,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