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文学批评批评意识.doc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当前文学批评批评意识

当前文学批评批评意识   摘要:有什么样的批评意识就会有什么样的批评,成熟的文学批评必须具备科学意识、哲学意识和独立意识。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的文学批评不同程度地欠缺科学意识、哲学意识和独立意识,分析其缺陷,找出症结所在,为形成中国自己的文学批评积累有益的经验。   关键词:批评意识 独立意识 哲学意识      众所周知,中国文学批评的复兴始于上世纪80年代,从1985年的方法论热,到人文精神大讨论,再到世纪之交的失语症,热闹至今的文化研究,每一次思潮都带动着批评的一拨又一拨的热闹,构成中国文学批评史上较为壮观的图景。客观上讲,这一热闹的景观体现了中国批评意识强化的努力,同时从没有取得实质性成就来看,中国批评意识缺乏科学性、哲学性、独立性,成为形成中国自己的文学批评的最大症结。      方法论热――缺乏科学意识的批评      “文化大革命”之后,中国社会基于“现代化”的目标和进程的需要,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出现了大规模介绍西方文化思想的持久热潮。1985年中国理论界引进了大量的西方理论:文艺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原型批评、新三论(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和数学等,引起了方法论革命的高潮,这一年也被称为“方法年”。从引进的理论在文学批评中取得的实际效果看,中国的文学批评缺乏应有的科学意识是显在的事实。   新时期以来,随着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文化寻根文学、现代观念文学、新潮文学、纪实文学等文学的出现,批评家总脱离不了将西方文学批评方法拿来一用,并众口一词地赞誉每一种文学。如对“新写实”小说的批评,批评家认为:新写实小说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消解,是消解“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表现,是最具现代性的解构主义表现。但是仔细分析起来,新写实小说是以悬置所有的价值判断来达到对意义的消解的,既有的价值判断有问题不等于不要价值判断,新写实小说创作昭示出的是作家个人的价值判断缺席的文化现象,批评家却用最具现代性的解构主义批评话语来阐释,“方法论革命”中的“批评主体自身素质”的革命被遮蔽了。当赞美的欲望大于一切的时候,批评家更多的是靠感性的审美经验和表达???力支配自己的批评行为,批评家应具有的理性品格,在这里是不存在的。当批评家发现批评方法与创作实际脱节时,批评家就开始或反思、或沉默,赞词却永远成为历史。批评家既不能以科学态度从事批评,也不能对批评本身像尊重科学那样予以崇敬和爱戴。   批评与科学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呢?科学是一种客观世界特别是自然界的自身发展的规律,人只能尊重它。人类讲科学是人类理性地想通过对客观世界规律的发现、把握和研究,来促进人类自身更好地发展,这是人类面对世界应具有的科学意识。科学意识一方面使人摆脱盲目自大、绝对相对主义、情绪冲动型的破坏,另一方面使人对对象予以尊重,并在其中实现主体和个体的价值。在具体的批评中,个体因为科学的渗入而尊重对象,努力去发现其规,律继而找出适合它的方法,而不会崇拜所有的方法,不知如何针对具体作品选择批评方法;或只崇拜自己擅长和熟悉的方法,造成对作家作品的不尊重;或只崇拜作家作品而忽略方法论意义,产生对作品的依附和吹捧;也不会放纵自己的“个人”状态,粗暴地裁决作品的价值。这样,面对中国文学现象,区分不同的对象继而找出适合它的批评方法,就成为重视批评科学化的具体体现。方法的唯一性和方法的泛滥,本质上都属于非科学性批评。      人文精神大讨论――缺乏独立意识的批评      1992年至1993年间,由上海学术界引发波及全国甚至海外的“人文精神”大讨论,很大程度上是将人文精神的重点放在对传统文化观念、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物欲对精神追求的遮蔽的清理和反思上,以期建立起当代中国转型期知识分子独立的批判立场。但是,从人文精神大讨论所取得的成效看,批评中独立意识的缺乏使人文精神危机批判只能停留在对现实不满的话语运动层面上。   “什么是人文精神?”在大讨论中一直是莫衷一是的概念。有人认为人文精神的核心是“自由”,①有人强调“人文精神”是在宗教精神的超越意义层面上的批判与否定精神。②有人认为人文精神意指知识分子的“道统”③等。讨论参与者对具体批判对象认识上的混乱,显示出对什么是独立的知识分子批判立场的混乱认识。如果说独立的知识分子批判立场是在既定的政统、道统和学统之外,从既定的政统规范中提出问题,经学术自身的独立思考,对既定的道统产生怀疑和批判,从而产生对新的道统的探求,并以这种探寻的成果,再对现实产生影响,那么,西方近代、现代既定道统也应包括在其中。④人文精神讨论中,对西方近、现代话语不加学理性反思,如既不考虑“自由”是指西方式的人文主义自由,还是中国传统的随心所欲的自由;也不考虑西方式的自由适合中国国情否,讨论成为简单化的批判行为,既解决不了自己的立场问题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