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当前理财报道存在问题及对策
当前理财报道存在问题及对策
2006年以来股市的持续走牛,极大地激发了百姓投资理财的热情。顺应“投资潮”的来临,一些媒体纷纷开设了理财版面,普及金融投资知识,提供可行的理财方案。但客观来看。这些理财报道也存在不少问题,在遵循新闻规律、把握理财报道导向性和服务性等方面尚缺乏深入挖掘。难以满足公众的投资理财需求。
问题一:有悖真实客观,导致公信力缺失
现阶段理财报道的内容基本包括两方面:一是对投资市场中新近发生的事实进行报道,即提供投资信息,二是对投资者的经济行为进行有效的指导和建议,即提供理财方案。理财报道属于经济新闻范畴,毫无疑问,不能背离新闻的本质,即首先必须做到真实、客观、准确。否则,就会导致媒体公信力的下降甚至缺失。
但现实情况是,一些理财报道屡屡爆出失实新闻、“模糊新闻”和“软新闻”。所谓“模糊新闻”,就是通常不注明消息来源,多以。一位专家说”、“专业人士认为”等此类笼统言辞出现,其真实性令人生疑,“软新闻”其实就是以理财报道面目出现的营销性质的广告,比如利用宣传炒股软件和书籍等形式变相发布证券投资咨询广告等。近期北方一家媒体的理财周刊刊登了一篇报道《投资藏品 稳健升值》,文中列出了奥组委特许经营的热门收藏品一览,声称能够保值升值,结果吸引了不少收藏者。后经调查发现,这些所谓的奥运收藏品并非奥组委特许发行的商品。至于那篇报道,“理财是假,广告是真”。
类似这样的理财报道极易混淆视听,给投资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大大弱化甚至瓦解媒体的公信力。
对策 理财报道要特别注意核实事实,注明新闻信息来源,并且厦时更正错误,以确保报道内容的真实性,更好地维护媒体公信力。
理财报道牵涉到广大投资寿的利益,因此必须严防理财报道中的虚假新闻现象。具体措施是。对未经证实的传闻、事实必须予以反复核实,并及时刊登出来以正视听。杭州《都市快报,的投资理财板块就设有“传闻求证”栏目。投资者将听到的传闻报告给报纸,记者经过核实后将求证的信息在栏日中反馈出来,涉???的信息多为个股的经营业绩、券商的点评报告等。此举一方面可确保信息的真实可信,给投资者决策提供有益的参考,另一方面大大加强了读者和媒体之间的互动。
匿名的消息来源看起来虽无强大的杀伤力,却是滋生假新闻的温床,同时也是对媒体公信力的腐蚀。因此,在报道中有必要注明消息来源和真实姓名,这是媒体专业化和权威性的体现,同时也是增强读者信任度的基本手段。另外,在报道中难免会犯些错误,比如数据、行情与基本事实有所出入,一旦发现后必须立刘予以纠正,并在媒体上公开致款。知错就改,更能赢得读者的尊敬,也是一份有责任的媒体理应拥有的真诚和勇气。
问题二:财经素养不足,造成专业性欠缺
这是2006年初刊登在北京某报的一则理财报道:
一对恋人预计两年后办婚事,俩人月收入共计4300元,有理财师为其支招谋划,两年后居然可以攒够7万元的婚礼费。其理财方案是这样的:俩人将工资结余控制在2500元左右,到银行办理活期自动转存定期的业务,享受定期存款利率,这样一年后两人将有存款余额3万元左右。然后将这3万元存款购买货币基金和国债。该理财师说:“国债投资风险较低、收益也较为稳定,并且要高于银行同期存款利率,该产品的平均年收益率应在4%左右。或者购买银行的货币增值基金,该基金的平均收益率3.3%左右。”这样。两年后将有6万元存款。加上投资收益,台计应在7万元左右。
但是,这份为年轻的投资者“量身定制”的理财方寨却让不少读者心生疑窦:2006年是股市奔腾的利好时期,但对货币基金却是盛极而衰的一年。货币基金的收益率最高也不过2.5%左右,不知年收益在3.3%的货币基金何处可购?当时一年期国债收益率大都徘徊在2.0-3.0%之间,不知到哪里去买一年期年收益率在4%的国债?稍稍了解财经常识和行情的人就能识破这份理财方案的破绽,遗撼的是,这类缺乏可行性的理财报道却上了报纸的理财版面。
类似这种带有“硬伤”的理财报道频频露脸,已成为误导投资者、削弱媒体权威性的隐患。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反省记者和媒体的财经素养,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以免作出贻笑大方的理财报道。
对策 投资领域新事物、新观念、新现象不断涌现,记者应对此保持敏锐的关注,在边学边干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
新华社记者张旭东长期从事金融报道,对于新的金融现象和理财产品,首先自己吃透,然后及时“反哺”给读者,由此不断丰富和提升自身的财经素养。2001年9月11日,我国第一只开放式基金一毕安创新证券投资基金在全国正式销售发行,但当时很多人还不明白“开放式基金”是怎么回事。张旭东有针对性地采写了一些解释性报道,结果很受读者欢迎。此后他便一直密切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