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微博时代报纸“变”与“不变”
微博时代报纸“变”与“不变”
2010年3月4日,新浪CEO(首席执行官)曹国伟在新浪2009年度第4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透露,新浪微博的用户群已达到500万。短短几个月便有如此成绩,人们感叹,中国的“微博时代”到来了。
微博时代的到来,带来了更多的疑问。我们不禁要问,在一个新的媒体时代来临之时,报纸是否能够成功应对新的挑战,继续掌握主流新闻话语权?报纸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或是会走向消亡?唯一能够给出答案的是时间。然而将这些问题拿出来进行讨论,仍然是有价值的。这些讨论将有助于提高报纸转型的效率和降低转型的成本。
微博――挑战者
微博,即英文中的Microblogging。维基百科对其定义为“是一种允许用户及时更新简短文本(通常少于200字)并可以公开发布的博客形式。”
之所以将这个媒体时代称为“微博时代”,其寓意不仅在于一种新的媒介形式的诞生,更在于其所带来的传播模式与传播理念的变化。“微博”最大的意义在于它进一步打破了传统媒体的“渠道霸权”,使“自媒体”的特点更全面地展现出来。
传统媒体的优势在于掌握新闻的来源。而当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发布者,并且这种新闻具有更加强烈的贴近性、近向性和趣味性,那么,由报纸等专业新闻机构在传统新闻价值判断下制作的新闻就变得不那么有吸引力了。
自媒体的核心在于自主交互传播。这种传播首先在便捷程度上更有优势。互动性增加了传播效率,较传统媒体单线式的传播有很大区别。此外,由于信息是由使用者依据个人判断发布的,在价值上更符合目标受众的偏好,尤其是在价值趋同的小众范围内。
这不仅对报纸,乃至对所有新闻机构来讲都是致命的。他们原以为失去的仅仅是渠道,“内容为王”,自己仍掌握着内容的密码。然而他们将发现,围绕个人展开的自媒体在内容以及价值判断方面,对传统新闻机构在一定程度上构成威胁,传统媒体再也无法垄断对世界各方面的解释功能。
个人掌握了传播渠道,且具备制作、发布新闻的能力,将来还有可能创造出营利的模式。那么,职业记者还有存在的必要性吗?“养”着这群职业记者的专业新闻机构,其中报纸最为典型,还有存在的必要性吗?这就是自媒体发出的挑战。
“微博时代”报纸生存的依托
既然微博时代,或称自媒体时代挑战的是记者、报纸作为职业存在的必要性,那么,报纸生存所依托的东西便成为应对挑战的关键。目前来看,报纸在这场竞争中仍然拥有优势,而这些优势也成为报纸存在的立足点。
1.新闻真实性
2008年10月5日,在CNN旗下的一家公民记者网站iReport上,有用户发布了一则新闻称,苹果公司总裁史蒂夫#8226;乔布斯因突发心脏病,被送进了急诊室。这则新闻在网上迅速传播,甚至导致苹果股价出现大幅下跌:新闻发布后,当地时间上午9时41分,苹果股价从高位106.19美元开始跳水,到9时52分已滑至低点95.41美元。直到苹果公司发言人公开指出这是一则假新闻,而多家专业新闻媒体也纷纷证实乔布斯并未因病住院,苹果股价才慢慢回升。这家iReport网站以提供“无编辑,无过滤”的新闻为口号,但结果却如此尴尬,由此可见,在虚拟世界实在难以保证新闻的真实性。
报纸有严格的内部审核机制,中外媒体皆是。各个报社都有成文或不成文的“记者手册”,规定着记者编采过程中的方方面面,如:如何处理信息源,如何通过可操作的模式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当记者采写归来,编辑会再次确认信息的可靠性,以确保在报纸上刊登新闻的绝对真实性。甚至有的新闻媒体还有严格的新闻核查制度,即在媒体未刊登前,会由专职核查员与新闻当事人或受访者进行进一步的核实。①
当然,再严密的机制也难免有出差错的时候。但总体来看,这种出错的几率要远远小于网络等虚拟传播。毕竟,在现实世界中,声誉不论对于个人还是机构都非常重要,它是社会地位与经济回报的保障。也许有人会寄希望于虚拟传播模式中真实性的改善,但目前“网络实名制”的难产,就已经说明,这个道路还很漫长。
2.系统过滤与个人筛选
传播学中有一个重要的理论被称为“把关人(gatekeeper)”理论。社会上可作为新闻素材被编译的信息很多,但最终到达受众那里的新闻却是极少数的。在这个过程中,媒体作为信息的“把关人”或者“过滤者”,依照自身对新闻价值的判断,或为迎合受众、或根据个人喜好,在众多素材中挑选出可用的编辑成新闻,传播给受众。②这个筛选的过程可能只涉及个人,如记者、编辑、主持人等,也可能涉及整个媒体机构。总的来看,媒体“把关”的过程就是一种“系统过滤”的行为。
此前,有不少学者探讨了网络发展对 “把关人”理论的冲击,认为网络信息的多元化正在淡化报纸等传统媒体的“把关人”角色。然而,尽管有冲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