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闻社会与历史交响
新闻社会与历史交响
李彬教授的《中国新闻社会史(二版)》(以下简称《新社史》)2009年9月出版,这本书凝结着作者数年的心血。通过《新社史》,笔者感觉到作者的精神境界和他对新闻史这门学科的不断探索。美国学者菲利普?巴格比说,“对过去和现在的历史事件作出解释,是历史学家的目的之一。另一个目的则是给读者带来愉快。”对《新社史》,笔者同其他一些读者的感受一样:“新闻史原来还可以这样写。”这样写是怎样写呢?
叙事: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什么是才情?“(改革开放三十年)这些变化或如惊涛骇浪,触目惊心,或如涓涓溪流,润物无声,从而使任何叙述都相形见绌,恰似拿破仑所言:可有哪一部小说能比我的人生更精彩”,像这样的句式和引用在书中比比皆是。但笔者认为,一部大作,仅仅靠这些“小伎俩”是立不起来的。它需要让读者有“感觉”,读者能够与作者胸中激荡的“气场”产生共鸣,这种东西严格地说不能称之为“文采”。
笔者用一幅图画来形容作者的手笔。一个如范仲淹一样“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人,站在高山之巅,风吹动了他全身的衣服,他的眼前,风云际会,波涛滚滚;但是离他不远处的一个山沟里,一盏青灯,一对再普通不过的夫妇演绎着自己的人生,爱恨情仇自是非我们外人可知了。
换言之,这是将宏大叙事和个体叙事、民间叙事的结合。作者在介绍中国新闻事业百年历史的时候,不时地穿插一些小故事,在讲述完梁启超的办报思想后,引用了一段对梁启超有褒有贬的评价,但是作者偏偏不按套路,而是说“1958年武汉会议期间,在东湖边的凉棚下,毛泽东曾同田家英和吴冷西闲聊……”一句话,历史的感觉就如“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再如“风雨苍黄(中)”一章,刊出了一个被日机轰炸后的上海南站儿童;“风雨苍黄(下)”一章介绍了一些民国年间的上海女子;而在介绍当下时又引入出租车司机的新闻报道。在大变迁和个人故事之间穿越,于是历史不再遥远。
历史:从“复现”到“复活”
作者写的是历史,一种磅礴的史观,作者毫不掩饰自己对英雄驰骋沙场的向往,对司马迁“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赞美,“李广一生,南征北战,用兵如神,屡建奇功……每每流露着崇仰、感佩与伤痛之情,读来让人感慨万端。”也不掩饰对卖国贼的憎恨,“这个汉奸加无赖(胡兰成)的走红主要还是得益于‘张爱玲热’。至于张爱玲,当下仿佛成为白领、小资、文学青年‘今生今世’顶礼膜拜的精神偶像。”④是什么样的力量让一个历史学者在自己的著作里面如此旗帜鲜明,随意书写自己爱憎的感情呢?在其《唐代文明与新闻传播》中,李彬教授讲了一个故事:一次,历史学家布洛赫的儿子问他,告诉我,爸爸,历史有什么用?布洛赫大惊,从此正襟危坐地写下了《历史学家的技艺》,他说:“历史,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千姿百态,令人销魂,因此它比其他学科更能够激发人们的想象力……不要让历史学失去诗意……一些人一听到历史要具有诗意便惶惑不安,如果有人以为历史诉诸感情会有损于理智,那真是太荒唐了。”
笔者观《新社史》,把历史写得诗意的主要手段是把新闻史上的人物一个一个写活,让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自己来讲述新闻史。如王韬、梁启超、于右任、林白水、成合我、张季鸾……这些人不再是一个一个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比如王韬,风流倜傥少年得志,当他云游欧洲,伦敦画室请他摄影留念,他写下“尚戴头颅思报国,犹余肝胆肯输人”的豪迈诗句,可是晚年颓唐,生活堕落,以逛窑子为生。每每读罢一个人物,都让人掩卷沉思良久,因为生命的本性相通,无论时隔多久,这也是对历史的感情之所起。
所以说,作者是在试图“复活”历史,而不仅仅是“复现”历史。
史德:以“温情和敬意”如履薄冰
本书的史观也是“一事当前,先得明辨是非,区分善恶,然后才是记功司过,激浊扬清。”他在“复活”历史时,又非常谨慎地履行一个历史学者的职责,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他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对得起自己毕生研究的事业,对得起新闻,对得起历史。
新闻是一种特殊的历史,“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实际上今天的新闻也是今天的历史。新闻要求我们具有新闻敏感、采访技巧、写作能力,新闻的智慧和勇气。但他认为,“决定一个新闻人成就大小的,首先在于对时代的把握和对人民的关切。”
这是历史学者与生俱来的情怀和担当,当时光匆匆一过,千年之前的事情,今人如何得知?大多靠历史记载,如果贪图一时的荣华富贵,贪图一个女子、一栋房子、一个爵位,故意记载错误,如何对得起子孙后代?作者诚惶诚恐,他理解,所以他不敢,他只敢“尽微薄之力”“守护我们的历史长河”。他希望自己具备“史才”、“史学”、“史识”和“史德”,这是历史的责任感。很显然,作者的信念在于他一直强调的“温情和敬意”,在本书中,好几处引用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首页的几句话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