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媒化.docVIP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媒化

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媒化   【摘要】近年来,作为“传承性”文化景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民间声音”的身份渐入传媒视野。本文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媒化的表现、影响以及弊端进行浅析,为大众传媒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民族文化精神方面提供借鉴。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媒化;文化传承      作为一种“活态性”文化景观,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传播载体、传播过程和传播环境的复杂性与流变性特质,极易导致部分文化映像缺失与精神内核的曲解,使社会文化遗产失真、失传。而立足于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大众传播具有社会遗产传承功能,是保证社会遗产代代相传的重要机制。[1]因此,当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求改善自身传承性受阻或曲解,大众传媒必然进入文化系统来保证文化遗产的稳定与完整。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媒化表现与缺失,有助于推动大众传媒对文化遗产的宣传与保护,提高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自信。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媒化表现   根据大众媒介不同的传播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媒化表现方式可以归纳为如下三点:   立体式影像化表现。作为一种“活态性”文化景观,非物质文化遗产多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作为表现途径,其多维度的感官接触更需要一种声像结合的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现场真实性呈现,以便于受众进入原生态的文化意境。   一是纪录专题片。以大型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片《中国记忆》为例。中央电视台、长沙晚报、大河报等全国各地多家主流媒体组成“中国记忆”媒体同盟,以“寻找最后的传人,记录遗产的故事,抢救濒危的记忆,传承民族的血脉”为使命,发起“中国记忆――2006中国濒危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第一次针对中国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大规模电视调查。该片摄制遍布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囊括了十几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传统音乐、传统医药、曲艺舞蹈、民间风俗等多种文化类别。2006年12月11日,中央电视台十套正式推出30集大型人文纪录片《中国记忆》,对黎族文面女、普洱古茶烹制、佤族木鼓舞以及神秘傩戏、夹缬印染、正骨奇术等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与濒危状况进行了原生态呈现,将大量深藏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搬上屏幕,成为中国“非遗”保护中不可多得的形象档案。   此后,各省市电视台立足本土特色,充分利用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相继推出许多纪录片、专题片。比如抚顺电视台的《追梦人――满族秧歌传承人袁林》,将传承人作为镜头的聚焦点;上海台的《上海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专题片;重庆电视台的《历史文化传统街区――南山》、《重庆记忆》等都受到广泛关注。   二是影视作品。一方面,该传媒化表现多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点染式”陪衬、叙述主线或象征性审美意象。例如,1994年张艺谋导演的《活着》,其中的皮影作为象征性符号不仅串联起故事情节,更作为时代的目击者见证了个人生活、家国命运以及民族文化传统在半个世纪中的坎坷际遇,具有深沉的内省色彩。[2]此外,1989年《黄河谣》中的民歌和社火、1991年《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京剧、1993年《炮打双灯》中的木版年画和爆竹,以及2005年《千里走单骑》中的丽江傩戏等,都通过现代影视因子彰显了文化遗产本身的艺术感染力以及与时代脉搏相承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影视剧的发展也给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后续效应,例如《黄土地》使安塞腰鼓一度“闻名天下”,《霸王别姬》的海外播映,则使域外观众走近京剧这一中国神秘且深厚的文化遗产。   三是娱乐节目。2008年3月,立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与传承,SMG新娱乐推出《非常有戏》第二季“寻根之旅”,每场节目都有来自文艺界的多位明星、艺术家,分赴全国各地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寻根”。众多明星通过自身探访体验带领观众走进川北灯戏、徽剧、白局、老腔、十番等多种“非遗”文化记忆中。《非常有戏?寻根之旅》自开播以来一度掀起戏剧热,有力地吸引了高端人群对传统戏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   此外,2008年9月16日福建海峡卫视《海峡时空》栏目推出大型非物质文化遗产访谈节目《散落的瑰宝》,向观众普及具有浓厚闽南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央视的《民歌中国》则将多种以音乐形式呈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搬上舞台,展现原生态民歌艺术。   平面式图文化表现。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逐渐升温,各报纸媒体从事件性报道到深度访谈都给予了积极关注。此外,摄影专著《上庸民俗记忆》、武术画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狮》,以及摄影画册《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佳能数字化保护项目:感动苗情 蝶影共生》则以艺术视角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在册。2009年,大型纪事摄影画册《中国川剧》正式出版发行,从不同视角全面呈现了川剧的原生态,再掀川剧热潮。   网络化生存空间再塑造。近年来,互联网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普及的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