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火重生《富春山居图》.doc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浴火重生《富春山居图》

浴火重生《富春山居图》   字画是收藏的最重要门类之一。如今,不管是收藏爱好者还是普通人都喜欢在居室挂上一幅字画,既可以美化环境,还可以渲染艺术气氛、陶冶情操、愉悦身心。   在2010年“两会”记者见面会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回答台湾记者提问时就提到了一幅中国字画。这幅元朝著名画作名叫《富春山居图》,它在660年间辗转于世间,如今一半存放在浙江省博物馆,另一半为台北故宫博物院所收藏。温总理希望这幅画作能早日合在一起。   温总理的话充满了对两岸“血浓于水”同胞情谊的深情寄托,也让这幅被誉为中国传世十大名画之一的历史佳作广为人知。      名画缘何能浴火重生      温总理谈到的《富春山居图》出自元朝著名山水画家黄公望之手。黄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又号大痴道人、井西老人,浙江富阳人。他与当时的王蒙、倪瓒、吴镇并称为“元四家”。黄公望的山水画前承董源、巨然,又受赵孟?的熏染,融合对自然实景的感受,笔法细腻,山水合一,自成一家。   年逾7旬时,黄公望于富春江畔“小洞天”用7年时间完成了《富春山居图》。该画以富春江为背景,山水布局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变化,可以说是黄公望的代表作之一,后世将其列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富春山居图》完成后,黄公望将此画送给无用师和尚。后来,画作辗转多人之手,明朝末年为江南收藏家吴洪裕所有。   自从得到《富春山居图》,吴洪裕就一直处于痴迷之态,甚至花巨资为它造了一个楼,唤作“云起楼”。楼中藏图的那间屋子当然就是“富春轩”了,吴洪裕特意使富春轩临水,以防火灾。从此,吴洪裕整天流连于此。即使后来清兵入关,战火纷飞,他携全家老小逃难,万贯家财、古董玩物皆可抛弃,唯独《富春山居图》始终不离左右。及至临死之前,吴洪裕命家人将此画“焚以为殉”。   就在这幅名画被付之一炬的危急时刻,吴洪裕之侄吴静庵“疾趋焚所”,“起红炉而出之”,救出了《富春山居图》。   画虽然被救了下来,画轴中间却被烧出几个连珠洞,画作断为一大一小两段,起首一段被完全烧毁,所幸存者??是火痕斑斑。   得益于中国传统书画装裱技术,这幅残破的画卷最终浴火重生了。   《富春山居图》原画全长848厘米,高33厘米,用8张画纸拼接而成。画作烧毁后,损卷烧焦部分被细心揭下重新接拼,人们把这部分称作《剩山图》。保留了原画主体内容的另外一段,为掩盖火烧痕迹,在装裱时特意将原本位于画尾的董其昌题跋切割下来放在画首,这便是后来乾隆帝得到的《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它长高尺寸为636.9厘米×33厘米,由6张纸拼接而成。至此,原《富春山居图》被分割成《剩山图》(半张纸)和无用师卷《富春山居图》(6张纸)两部分。前者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后者现藏台北故官。   由此可见,书画装裱对古画的重生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三分画 七分裱      书画艺术就是书画与装裱相结合。裱是使中国书画这一东方瑰宝得以传之于世的一项特殊技艺。没有经过装裱的书画,算不上一件完整的艺术品。   如今,很多人都喜欢书画,却对装裱知之甚少。其实,历代许多珍贵的书法、国画作品以及书籍、碑帖等,能够一代接一代地流传下来,保存至今,其中一个最关键的原因,就是因为有书画装裱与修复这一绝技。所以,古人才有“三分书画,七分装裱”之说。因为只有经过精心装裱,才能让书画成为一件完整而易于保存的艺术品。   中国书画主要采用绢或宣纸做成,其材料质地纤薄柔软,历时较久后易于破碎。古人为了书画的长期保存,以及便于观赏,从加固的实用需要出发,多用麻纸、布帛等材料在书画背面裱措数层为装裱,称之为“裱措”。尔后,人们逐渐对裱措加以美化,四周镶嵌薄型的丝、绢等丝织品以为外缘装饰,使书画作品更加美观。   关于书画装裱的历史,现今发现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唐代张彦远所著《历代名画记》。其中有“自晋代以前,装背不佳,宋时范哗始能装背”之说。还说,南朝刘宋时的虞和论述裱画“于理甚畅”,对于粗糊的制作、防腐,用纸的选择以及除污、修补、染演都很有见解。这说明,在晋代以前就已经有了装裱工艺,只是手段不佳而已。   1973年,湖南战国楚墓出土了《人物御龙帛画》,该画“最上横边裹着一根很细的竹条,上系有棕色丝绳”。后来在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马王堆帛画》上,人们又进一步发现,“丁字型帛画的顶部裹有一根竹竿,并系以棕色的丝带,中部和下部的两个下角,均缀有青色细麻线织成的筒状绦带”。这里的竹条、竹竿即现在裱件上的天杆,它们的发现展示了古人对观赏绘画作品进行悬挂和装饰的最初动机,为人们研究我国书画装裱的起源提供了实物依据;同时,也表明,我国书画装裱的萌芽始于战国时期。   尔后,根据书画作品的不同幅式、用途等因素,古人研究发明创造了独特的装演形式,形成了册页、手卷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