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谈谈享受建筑背后文化和生活.docVIP

王澍谈谈享受建筑背后文化和生活.doc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王澍谈谈享受建筑背后文化和生活

王澍谈谈享受建筑背后文化和生活   王澍最近很忙,按他的说法,这叫“连轴转”。   虽然已经召开过媒体见面会,但依然有许许多多登门造访者:或是带着敬仰、佩服的心情要求采访;或是邀请他参加各种各样的公众活动――这显然打乱了一向低调惯了的王澍的生活。性格平易亲和的他,面对抱着善意的访客,自然放不下面子婉拒。如今,他的为人、他的生平、他的艺术价值观,也与获得“普利兹克奖”的名气一样,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识。   其实,早在三年前,我就采访过王澍,当时他是杭州南宋御街中山路的设计者之一。采访过程中,王澍儒雅的谈吐和不凡的见解很让人折服。今天,很多人对王澍获得普利兹克奖感到意外,因为作为建筑界的“奥斯卡奖”,普利兹克奖每年只有一人获奖,设立至今,除了美籍建筑大师贝聿铭之外,此前尚没有其他华人获得此项殊荣。但我听说王澍折桂之后,心里却没有多大的波澜――他那些过人的才华,注定会有一天放射光彩。   谈生平:厚积之后是薄发   易卜生有部名剧叫《建筑大师》,讲一名天才建筑家面对中年危机的故事;今天的王澍和剧中的主人公索尔尼斯年龄相当,可非但没有“危机”,反而因今年二月末折桂国际建筑最高奖“普利兹克奖”,在不经意间推向了艺术的高峰。   在绵绵细雨中,我走进了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抬头就见王澍教授设计的教学楼:屋檐、高墙、长廊、合院、木窗、瓦顶……如此特别,又这样自然。   细雨如丝,远山如黛,在象山校区,对着正门口,有一块红底白字的醒目牌子,上面写着:“热烈庆祝王澍教授荣获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   确实,这片校园承载了王澍大量的心血、智慧以及荣誉。虽然校园设计建造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阻力,但识才的伯乐、中国美院院长许江一直给予王澍最大程度的支持。正如许江写给王澍的那首淡然、充满中国韵味和对中国建筑希冀的诗作里所写的那样:“那是一簇刚直的点墨/从大汉盛唐的汤汤长河/蕴入木入化入神的笔力/缀带气带韵带魂的琢磨/层层浸染/这如雨春光/如蓝墨色。”   在这样充满诗情画意的江南春色里,王澍谈起了他的生平。   1963???,王澍生于新疆,1988年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硕士毕业后,到当时的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从事旧楼改造及相关研究。   简单的求学经历之后,就是漫长的蛰伏。1990年到2000年,王澍几乎没有进行任何建筑设计工作,而是一直与工匠们在一起体验“真实的建造”。王澍称这段岁月为“无用的岁月”,而同行更喜欢把这段时光称为王澍的“隐居岁月”,对于一个建筑师来说,十年时光就这样“荒废”了,实在是大大的浪费。可是,王澍却用一个关于弗洛伊德的故事来说明自己的态度:“这位毕生释梦的伟大医生的工作方式,是在一段漫长时间内对一位患者做不懈的对话与追踪,所以他一生看过的病人寥寥无几,他最亲近的朋友也难以理解:为什么不多看几个?弗洛伊德的回答是:每个病人在我看来都是如此重要,那是一个不容轻易对待的个人。”王澍说,弗洛伊德的这句话让他感触良深,也决定了他的建筑设计无法多产。   直到2000年,蛰伏多年的王澍完成了他第一件主要作品――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开始用自己的设计表现“让建筑自然地存在于山水之间”的独特思考。   之后,王澍的优秀作品一个接一个,宁波美术馆、五散房、威尼斯建筑展上六万片废弃青瓦组成的“瓦园”、世博会唯一的乡村案例馆宁波滕头馆、获第十二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特别荣誉奖的“衰变的穹顶”等等。   随之而来的荣誉也一项接着一项。法国建筑学院金奖、德国谢林建筑实践大奖以及刚刚颁发的普利兹克建筑奖,他都是获奖者中的“第一个中国人”。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是他真正引起国际建筑界关注的项目。他脚踩泥水从各地的拆房现场收集了700多万块不同年代的旧砖瓦,搭建起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漫山遍野”的建筑群,让学生们在油菜花中读书、散步。他甚至想,有一天,教授们可以骑着牛,从山坡上悠悠地走向教室。   和王澍的其他设计一样,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设计也遵循王澍执着的“让建筑自然地存在于山水之间”这一理念,他说:“我是从艺术的角度来看材料的问题。比如古董,中国人会对那种使用过的痕迹有着特殊的感情,比如包浆所具有的那种特古朴的视觉。”他又说:“而新的物件所散发出来的那种光亮则是完全不同的。现在中国有很多建筑被拆除,而那些废旧的材料经过重新使用,会找回原来的尊严,散发出复活的光辉。”   谈文化:建筑师之外是文人   作为专业建筑师,王澍为自己的工作室取名为“业余建筑工作室”。他对“业余”的解读是:“一个人因为兴趣而从事某项研究、运动或者行为,而不是因为物质利益和专业因素。”   “建筑师是业余的,那什么才是您的‘专业’呢?”   王澍并未直接回答我抛给他的问题,而是侃侃而谈他的文化理念。从他的言谈里,我找到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