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学原理与案例教程(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法律硕士研究生用书)姚辉著第三章--民法学原理与案例新.ppt

民法学原理与案例教程(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法律硕士研究生用书)姚辉著第三章--民法学原理与案例新.ppt

  1. 1、本文档共7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民法学原理与案例教程(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法律硕士研究生用书)姚辉著第三章--民法学原理与案例新

民法学原理与案例教程 姚辉 编著 第三章 法律行为 第一节 法律行为制度的功能 第二节 意思表示 第三节 法律行为的效力 第四节 法律行为的代理 引例 李杏英诉上海大润发超市存包损害赔偿案 第一节 法律行为制度的功能 一、从“法律行为”到“民事法律行为” 二、法律行为、事实行为、准法律行为 三、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 一、从“法律行为”到“民事法律行为” “法律行为”(Rechtgeschaefte)一词是德国学者创造的法律术语。简言之,法律行为即旨在引起法律后果的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是法律事实的一种,指民事主体以设立、变更或终止民事权利义务为目的,以意思表示为要素,依法产生民事法律效力的行为。 【问题与思考】法律行为=合法行为? 二、法律行为、事实行为、准法律行为 法律行为上还存在一个同位的概念——法律上的行为(Rechtshandlung),其中包括事实行为(Realakte)与准法律行为(geschaeftsaehnliche Handlungen)。 按照德国的法律行为理论,事实行为就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完全由法律确定其法律后果的人的行为。 事实行为与法律行为、准法律行为的最大区别在于,事实行为不是表示行为,而后两者都是表示行为。事实行为又分为两种:其一,完全独立于人的意志的行为,其二,虽然涉及人的意志,但此种意思并不是主动追求法律后果的法律行为意义上的意志,其目的在于发生一个事实上的后果。 三、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 法律行为制度其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 如按主体或意思表示数量可以划分为单方法律行为、双方法律行为、多方法律行为; 按法律效果可以划分为财产行为和身份行为; 按是否要以一定形式为要件又可分为要式行为和不要式行为, 按行为是否能从对方取得对价可分为有偿法律行为和无偿法律行为,等等。 其中依其效力的不同,可分为负担行为及处分行为。 三、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 负担行为,指以发生债权债务为其内容的法律行为,亦称为债务行为或债权行为。 处分行为则是直接使某种权利发生、变更或消灭的法律行为。处分行为包括物权行为及准物权行为。物权行为,指发生物权法上效果的行为,包括单独行为和契约。准物权行为,指以债权或无体财产权作为标的之处分行为,如债权或著作权的让与、债务免除等。 三、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 三、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 区分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的实益,首先在于明确处分权人在为处分行为时必须具有处分权能,其次,对于处分行为适用确定原则。 处分行为的效果可以对抗任何人,是“绝对的”。与之相反,负担行为使行为人仅仅相对于另一个或数个特定的人承担义务,因为只具有“相对”的效果。 第二节 意思表示 一、意思表示的含义及其结构 二、意思表示与法律行为 三、意思表示瑕疵 一、意思表示的含义及其结构 “意思表示者,对于外界表彰法律行为上之意思之行为也。即以具有足以形成法律行为之内容之意思,表示于外部之行为,为意思表示。” 按照传统民法理论的观点,可以将意思表示划分为五个阶段,即目的意思、效果意思、表示意思、行为意思、表示行为。 二、意思表示与法律行为 法律行为必须以意思表示为要素,如果某一民事行为不以意思表示为要素,就不能认为是法律行为。 意思表示与法律行为是否因而相同,有各种不同见解。 作为不同的概念体系,意思表示与法律行为尽管有密切的联系,但仍然存在明显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 第一,意思表示只能是一方的意思表示,如果是双方的或多方的意思表示,则构成双方或多方的法律行为。 第二,法律行为与意思表示的成立要件是不同的。 第三,法律行为与意思表示的成立时间是不同的。 第四,法律行为与意思表示的生效是不同的。 最后,法律行为的解释与意思表示的解释是不同的。 三、意思表示瑕疵 意思表示瑕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意思表示瑕疵是指意思表示不真实,具体可分为意思表示不自由和意思与表示不一致两种情形。狭义的意思表示瑕疵仅指意思表示不自由,即在表意人受他人干涉、未能为自由的意思决定的情况下而为的意思表示。 三、意思表示瑕疵 (一)欺诈、胁迫 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可以认定为欺诈行为。 于胁迫,则是指向被胁迫人预示某种不利情况,从而使其意思受到干扰,陷入一种心理上的困境而为意思表示的行为。 三、意思表示瑕疵 (二)乘人之危 对乘人之危行为的界定,学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根据《民通意见》,乘人之危行为具有四个特点:(1)一方故意利用对方所处的危难境况;(2)被乘危人作出了非真实的意思表示;(3)意思表示对被乘危人严重不利;(4)乘危行为是作出非真实意思表示的原因。 三、意思表示瑕疵 (三)重大误解

文档评论(0)

wuyoujun9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