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第四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之四---春秋战国.ppt

中国传统文第四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之四---春秋战国.ppt

  1. 1、本文档共1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传统文第四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之四---春秋战国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之四---春秋战国 (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期) 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是文化史家借用了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提出的概念。其主要含义是当时诸子百家创造的各个学派,使得中国文化精神的各个侧面都得到了充分的展开和升华,中国民族文化从此大致确立了。 主要依据有 (1)在社会生产力上,由青铜时代进入了封建社会。 (2)在民族方面,以华夏为主体的中原民族与周边各族不断融合,形成了华夏族。 (3)在文化上进入了空前繁荣昌盛的时期。哲学思想尤为活跃,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为什么能达到中国文化的颠峰状态,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社会大变革,为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提供了历史舞台 第二,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动荡,使士阶层迅速崛起。 第三,激烈的兼并战争,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在相互兼并过程中,不同的文化相互渗透,相互传播和影响,各种不同的新文化应运而生。 第四,竟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形成统一的文化观念。学术环境活泼浓厚,滋养了不同的文化学派。 第五,宫廷文化官员周游列国,走向民间,推动了私人学术集团的兴起。也进一步促进了当时诸子峰起,学派林立的局面。 百家的兴起及其学派特征: 所谓诸子百家,“诸”是指各个;“子”是对“士”的尊称,百家是指学派林立的现象。西汉司马谈将诸子百家概括为“儒、墨、道、法、名、阴阳六家”,刘歆又补充了“农、纵横、杂、小说”四家,形成了十家有影响的学派。 最经典的是班固九流: 儒、墨、道、法、农、名、阴阳、纵横、杂 二、儒家经典与主要思想 (一)孔子思想 孔子和孟子是先秦儒家的主要代表。孔子与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孔子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思想的奠基人。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思想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一直是上层建筑及其意识形态的正统思想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孔子是中国文化史上第一个提出系统 的伦理道德理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言:“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 “儒家”:(1)渊源、职责:相传儒家“出于司徒之官”,其任务是“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即对人民进行思想统治,“以六艺教民”。 (2)特点:“优也,柔也”,“术士之称”。其一是“术士“,即有一定文化知识的专门人才,人们当中的优秀分子;其二是柔,即柔和、温和,“儒以道得民”,“能安人,能服人”,以思想教育的方法获得人民的拥护,也就是实行德治、仁政。 (3)主张法先王,“祖述尧舜,宪法章文武,宗师仲尼”。 《礼记正义》引郑玄《三礼目录》说:“儒行者,以其记有道德者所行也。儒之言,优也,柔也,能安人,能服人。又,儒者,濡也,以先王之道能濡其身。” 在甲骨文中写作“需”,像以水冲洗濡身之状,因此有的学者说:古代的儒者在祭祖敬神时,必须沐浴斋戒,以示对上帝鬼神的崇敬。 近代学者胡适说:“儒是殷民族的教士。”冯友兰先生则说:“儒本是有知识、技艺者之通称。” 郭沫若说:“儒应当是‘邹鲁之士,缙绅先生’的专号。” 根据以上记载及近人的考证,“儒”可能是殷、周王室掌握典籍、文物、教化的官职,是知识丰富的专家、学者,是当时的老师。因此儒家的创始人孔子主要也是从事教育事业。 儒是旧时对学者、读书人的称呼。刘禹锡的《陋室铭》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1、孔子思想的重要范畴有三: 其一为“仁”。 其二为“礼”。 其三为“中庸”。 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其核心是一个“仁”字。在《论语》中,“仁”这个字出现过104次,可见它在孔子的学说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什么是“仁”? 孔子的简洁回答是: 仁就是做人的道理,也就是做一个有道德修养、有学问的“君子”应当遵守的准则。 《说文解字》注:“仁,亲也,从人, 二。”从字面上讲,“仁”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亲善关系。 孔子将它变为一个道德范畴,认为“仁者,人也。”(《礼记.中庸》)“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是生命的相互感通,是人、我、群、己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滋养润泽。 “仁”的具体含意如下: 一是:“仁者,人也。” 认为“仁”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 二是: :“仁者,爱人。”是修己之学的根本。 忠恕之道 :一方面要努力做到“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自己希望有所建树,希望达到某种目的,就要想到别人也有同样的心愿,要想法成全别人,这就叫“忠” 另一方面还要努力做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强加于人。也就是要推已及人,尽已为人,凡事都要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这叫作“恕”。 他的这一重要仁爱准则,是建立在人心相通,人欲相近,人格平等,人与人要将心

文档评论(0)

skvdnd5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