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学的现研究与展望20120531.ppt.ppt

  1. 1、本文档共4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药药理学的现研究与展望20120531.ppt

四气(四性)的现代认识 四气(四性)就是指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温热为阳,寒凉为阴。 1.寒凉药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如黄芩、板蓝根对发热、口渴、咽痛等有清热和清热解毒的作用; 2. 温热药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如附子、干姜对腹中冷痛、脉沉无力等寒证有温中散寒作用。 以阳胜阴,以阴胜阳,以阳补阳,以阳补阴,这些都是用药治病不可违反的规律。 其目的就是利用药性之偏,调节人体阴阳之偏,从而达到阴阳之间的相对平衡,使疾病痊愈。 这充分说明了中药之所以能治病,其对机体最基本的治疗作用就是通过药性的调节,使失调的脏腑功能恢复到正常状态。 现代药理的用药规律 西药对机体最基本的作用性质是兴奋和抑制 通过兴奋和抑制作用去调节机体的各种活动, 如高血压病用降血压药治疗,低血压症用升压药; 中枢过度兴奋用中枢抑制药,中枢过度抑制用中枢兴奋药, 西药也是通过这种调节作用达到治病目的。 中医是宏观医学,模糊科学 西医为微观医学,严谨科学 四性的现代研究 植物神经功能、内分泌系统、能量代谢、心血管系统等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 温热药:附子、干姜、肉桂、鹿茸所组成的复方口服后能使寒证患者低下的交感—肾上腺系统的功能活动恢复正常,促进体内儿茶酚胺的合成。属于于温热性的补阳; 补气药:对内分泌腺的功能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如人参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有刺激作用,并有促性激素样作用和增强甲状腺的功能,表现为血中17经皮质类固醇(17OHCS)和促甲状腺素(T5H)的含量增加; 淫羊藿能增强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肾上腺皮质轴、胸腺轴等内分泌系统的功能;肉苁蓉、何首乌、半夏等有激活肾上腺释放皮质激素的作用; 补骨脂有雌激素样作用;鹿茸、紫河车有促进性激素样作用和兴奋性腺的作用。 NA ACh 交感神经节前纤维 交感神经节前纤维 ACh N2—骨骼肌 肾上 腺髓 质 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 运动神经 Β1—心 B2—支气管 B3—脂肪细胞 a1—血管 a2—突触前膜 ACh 节后纤维 M—瞳孔 M3—腺体 M2--支气管 M1--胃肠 N1 ACh N1 ACh a2 ACh 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 ACh M—肠 膀胱 子宫 N1 DA D1—肾血管 D2 四性的现代研究 热性药:能增强物质代谢,使产热增加,如热性药麻黄碱注射后,能使机体的代谢提高,鹿茸也能使动物的基础代谢提高,热性药鹿茸、麻黄、何首乌、麻黄汤、桂枝汤、小青龙汤等能促进糖原分解,使血糖升高。 热性药:附子、乌头、吴茱萸、丁香、生姜、花椒等有强心作用,表现为正性肌力、正性频率作用;麻黄、蟾酥等还可使外周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临床研究表明寒证患者尿中cGMP的排出量明显高于正常人,阳虚病人血中cGMP占优势,寒证、阳虚患者服用温热药和助阳药后,均能使cCLMP/cAMP的含量趋向正常,即热性药能提高细胞内cAMP含量,使失常的cAMP和cGMP比例恢复正常。此外,还发现温热性药给大鼠喂服,能使脑内兴奋性递质肾上腺素(Adr)、多巴胺(DA)、DβH伪含量增加。从现有的研究资料表明,温热药对机体多种生理功能均有不同程度增强和提高作用。 四性现代研究小结 中药四性的现代科学内涵是兴奋(热性)和抑制(寒性)作用,中药也就是通过这种最基本的性能(热性和寒性)调节机体失调的生理功能,使之恢复正常(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病之目的。 关于四性的物质基础,即产生作用的化学成分,可能有其共性: 如消旋去甲乌药碱、生物碱、挥发油等;消旋去甲乌药碱(dl-demethyl coclaurine,又称higenamine);它的化学结构与环儿茶酚胺类结构相似,并证明它们是β受体兴奋剂,该成分在热性药附子、乌头、细辛、川椒、吴茱萸、高良姜、丁香等中均含有,故认为其是热性药产生作用的共同物质基础,对β受体的兴奋是其共同的作用方式。 同一药性也有其不同的有效成分如小菜碱、黄芩甙、知母皂苷等都有解热、镇静、降血压、抗菌等作用,是多种成分所产生的同种效应。 五味的现代认识 五味是指辛、酸、甘、苦、咸五种味道。是人们用味觉器官对一些特定的化学成分直接辨别出来的。 早在《淮南子;修务训)中便有“神农尝百草之滋味”的记载、说明对五味的认识源于口尝。随着中医药实践的发展,对五味的认识不仅局限于口尝之味,而且与功能联系起来,即也可按功效定其味。 如蜈蚣有祛风湿功能而定其味辛。具有发散;行气、行血功能的药物都可定为辛味。 具有辣味感的药物一定有发散作用,然并非有行散功能的药物都具有辛辣味感; 如川裸于能行气,桃仁能活血,但都无辛辣味感,可见五味是味道和功能的高度概括或总结。 五味是中药固有的性质,是四性的物质

文档评论(0)

skvdnd5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