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期课改背景下思想政治课的课设问策略.ppt

二期课改背景下思想政治课的课设问策略.ppt

  1.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二期课改背景下思想政治课的课设问策略

“二期课改”背景下思想政治课的 课堂设问策略 (主题培训) 卢湾区教师进修学院 吴立宏 2007年9月25日 内容提要 随着“二期课改”的深入推进、新教材的试点和推广,思想政治课课堂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不断更新,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兴趣更高更浓了。当前,如何使传统的常规教学方法,更好地适应“二期课改”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主要就课堂设问这一常见教学行为展开研究,探讨了“二期课改”对课堂设问提出的新要求,分析了当前教学中课堂设问的常见问题,提出了现阶段实现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的课堂设问策略。因水平所限,疏漏在所难免,尚待方家指正! 关键词:二期课改 课堂设问 目 录 一、“二期课改”背景下对课堂设问的再认识 二、当前教学中课堂设问的常见问题 三、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课堂设问的策略 一、二期课改背景下课堂设问的再认识 (一)“三维课程目标”的提出要求课堂设问承载更多的功能 (二)师生关系的变化要求设问贴近学生,体现教学民主 (三)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要求课堂设问的方式随之改变 (四)新的课程观要求课堂设问的出发点做出相应调整 (五)“二期课改”要求思想政治课的课堂设问发挥综合作用 (六)“二期课改”背景下课堂设问的概念界定 (一)“三维课程目标”的提出要求课堂设问承载更多的功能 (二)师生关系的变化要求课堂设问贴近学生,体现教学民主 “以教师为中心” “以学生为主体” 教学民主 课堂设问要面向全体学生,调动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 师生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 (三)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要求课堂设问的方式随之改变 自主学习 “教师的问题” 、“自己的问题” 合作学习 “个人的问题”、“大家的问题” 探究学习 “预设性问题”、“生成性问题”。 (四)新的课程观要求课堂设问的出发点做出相应调整 传统的课程观:课程即是教材。 新的课程观:不断生成的课程观;整合的课程观;实践的课程观;完整的课程资源观。把课程理解为包括教科书、教学资源、教师与学生、教学环境、学科实践和探究活动共同构成的统一体系。 课堂设问的出发点不再是单一的教科书,还应包括可以搜集到的课程资源、教师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当前的社会热点、学生实践和探究的兴趣所在等多元因素。 (五)“二期课改”要求思想政治课的课堂设问发挥综合作用 1、设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广泛调动学生参与 2、设问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创造条件,促进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 3、设问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获得及时的反馈,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 课堂设问反馈模型 (六)课堂设问的概念界定 课堂设问,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和学生双向发问、回答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合作和探究,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进而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行为 。 二、当前教学中课堂设问的常见问题 (一)设问过于偏重知识目标,没有体现三维教学目标的要求 (二)设问脱离学生,难以调动学生参与 (三)设问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设问不重视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五)教师组织设问的临场应变能力不足 (六)课堂设问的评价和反馈不当 (一)没有体现三维教学目标的要求 修改方案 (二)脱离学生,难以调动学生参与 1、设问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 【案例2】 在新教材高一年级《经济全球化的特征》一课中,笔者熟悉的一位教师根据教材相关知识内容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发挥着哪些重要作用?”在上课过程中,教师感觉学生对此问题的回应不够积极。 经过笔者和这位教师共同研讨后决定,将这一问题修改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熟悉的跨国公司品牌?如果没有这些品牌,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不便?据此,请你谈谈跨国公司的作用。” (二)脱离学生,难以调动学生参与 2、设问脱离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 【案例3】 在新教材高一年级《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一课中,讲到社会公平问题时,有教师问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面对我国目前基尼系数偏高的现象,应该如何应对?——这就是设问过难。 在笔者听过的新教材高三年级《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课中,为了归纳出“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这一观点,上课教师设计了一组问题提问某位同学:“我和同学们是什么关系?”“同学之间是什么关系?”“你和你的父亲是什么关系?和母亲呢?”对于高三同学来说,上述问题显然缺乏思维含量——这就是设问过易。 (三)忽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1、封闭式问题过多,不利于启发学生深入思考 2、组合式设问中,问题之间缺乏内在逻辑 【案例4】

文档评论(0)

skvdnd5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