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测验2-5PPT
210~147.小学阶段的儿童的概括能力发展的三个阶段依次为:①直观形象水平;②形象抽象水平;③初步本质抽象水平。 211~148.直观形象水平的概括是指所概括的事物特征或属性是事物的外表的直观形象特征。 212~149.形象抽象水平的概括是指所概括的事物特征或属性既有外部的直观形象特征,又有内部的本质特征。 213~150.初步本质抽象水平的概括是指所概括的事物特征或属性是以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为主的。 (5)掌握逻辑推理规则 214~273.小学阶段的儿童掌握逻辑推理规则表现在:①类别体系化;②序列化。 (6)童年期儿童思维结构特点 451.151.小学阶段的儿童思维结构的特点是理解补偿关系。 450.152.思维的可逆性是指在头脑中进行的运算活动,也可以朝相反的方向运转。 第三单元 童年期社会性发展 1、自我意识的发展 (1)自我概念: ——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形象的认识。 自我描述: ——具体的外部特征→抽象的内部心理特征。 (2)自我评价发展的特点 ①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日益增长; ②自我评价的批判性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③自我评价的内容逐渐扩大和深化; ④自我评价的稳定性越来越高。 (3)自我描述 童年期自我描述的变化模式 比较具体的外部特征逐步转向比较抽象的内部心理特征。 452.154.童年期自我描述的变化模式是从比较具体外部特征逐步转向比较抽象内部心理特征. 453.274.童年期自我评价的特点表现为: ①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日益增长;②自我评价的批判性有一定程度的提高;③自我评价的内容逐渐扩大和深化;④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逐步增加。 215~155.蒙达·哈特尔认为自我评价内容的发展顺序为从身体的自我、活动的自我向社会的自我和心理的自我发展。 2、亲子关系的发展 父母与儿童的交往时间发生变化 父母在儿童教养方面所处理的日常问题的类型也发生了变化 发脾气、打架等→学习、做家务、同伴交往等 父母对儿童的控制力量也在变化 3阶段模式:第一阶段:父母控制(6岁以前) 第二阶段:共同控制(6~12岁) 第三阶段:儿童控制(12岁以上) 454.156.小学阶段亲子关系的变化表现为父母在儿童教养方面所处理的日常问题的类型发生了变化。 216~157.父母对儿童控制的三种阶段模式依次为父母控制、共同控制和儿童控制。 3、同伴关系的发展 (1)同伴交往中儿童的人气特点 按人气特点对儿童分类: ①受欢迎的儿童 ②不受欢迎的儿童 ③受忽视的儿童 影响儿童在同伴中是否受欢迎的基本因素是儿童本人的社会交往能力 影响儿童在同伴中是否受欢迎的基本因素——社会交往能力 455.158.影响儿童在同伴中是否受欢迎的基本因素是儿童本人的社会交往能力。 (2)伙伴集团的形成 非常重视伙伴及自己在伙伴集团中的地位 ①依从性集合关系期(依从作为权威人物的教师) ②平行性集合关系期(按相似性组成团伙并常在一起活动) ③整合性集合关系期(对父母和老师的依从下降,重视朋友间共有的价值观,关注自己的地位,重视同伴的评价) # 五六年级是伙伴关系依从性的高峰期 # 儿童的班级团体意识更强 455.158.影响儿童在同伴中是否受欢迎的基本因素是儿童本人的社会交往能力。 217~160.依从性集合关系期的特征是儿童首先依从老师。 218~161.平行性集合关系期的主要特征是形成团伙。 456.159.小学阶段的儿童伙伴集团形成的阶段依次划分为①依从性集合关系期、②平行性集合关系期、③整合性集合关系期。 219~275.整合性集合关系期的特点是①儿童更注重朋友之间所共有的价值观;②伙伴关系依从性的高峰期;③儿童的班级团体意识更强。 4、 友谊的发展 (1)儿童对友谊认识的发展 457.162.儿童对友谊认识的发展按阶段可分为短期游戏伙伴关系、单向帮助关系、双向帮助关系、亲密而又相对持久的共享关系。 (2)影响儿童选择朋友的因素 458.276.影响儿童选择朋友的因素包括:①相互接近,②行为、品质、学习成绩和兴趣相近,③人格尊重并相互敬慕,④人际交往中的协同关系。 5、欺负与被欺负 (1)欺负概念的界定 欺负是儿童间,尤其是中小学生之间经常发生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攻击性行为。 (2)欺负产生的原因 ① “竞争假设”理论 ② “外部特异性假设”理论 ③依恋理论 ④儿童“心理理论” 220~163.“竞争假设”理论认为,儿童的欺负行为是对在学校受到挫折和失败的一种反应。 221~164.“外部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4年安徽省高考化学真题卷(含答案与解析).pdf VIP
- 司马光的故事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微课金奖PPT课件.pptx
- 2014010904013王亮森题目四.docx
- 《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处分条例》考试题库200题(含答案).docx
- 2023年楚雄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操作系统》科目期末试卷A(有答案).docx VIP
- 《接力切换技术原理》课件.pptx VIP
- 电子科技大学820计算机专业基础考研真题试题(含答案)2011—2016年.pdf
- 公司治理:基本原理及中国特色-姜付秀-第10章+法律机制.pptx VIP
- 课件:兽药的合理使用.ppt
- 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