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海洋科学导论 第四章PPT
海洋的运动现象;第四章、海洋中的波动现象;第四章、海洋中的波动现象;;二、波浪表示法
1、平均波高
;3、部分大波的平均波高
波浪的显著部分或特别显著部分;;0-5級;三、波浪分类
1、按成因:
1).海浪(ocean wave) :
由风产生的波浪:风浪 涌浪
2).潮汐波( tidal wave ) :
天体引潮力作用下产生的波动3).海啸
海底地震、火山爆发、塌陷和滑坡向海水释放能量引起的波动。
;深水区:
传播速度快
T:几分-几十分
λ:数百千米
H :数米
δ :10-5左右
;4).风暴潮(storm surge)
热带气旋引起局部海面振荡或非周期性异常升高(降低)现象。
别名: 气象海啸
;5).内波(interal wave)
流体中密度垂直分布层化时,由外力扰动产生的波动 。
;相同能量产生的内波振幅大于海面波振幅
海面的海水上升需要克服重力
海洋内部海水上升,重力和浮力几乎抵消;海洋内波的利弊;海洋内波的利弊;海洋内波的利弊;2、依波形的传播性质:
1).前进波( progressive wave ):
波形不断地向前传播的波浪
2).驻波(standing wave)
波形不向前传播,只是波峰和波谷在固定点不断地升降交替着的波浪,;3、依水深相对波长的大小:
1)深水波(deep water wave)
水深〈h〉相对波长〈 λ 〉很大
h/ λ ≥1/2------深水波界限
2)浅水波(shallow water wave)
水深相对波长很小
h/ λ <1/20-----浅水波界限;
1)、毛细波(Capillary wave)
恢复力——表面张力
波长<1.74cm,圆形波峰以及V型波谷
表面张力波
2、重力波 (gravitational wave)
恢复力——重力
正弦曲线→波峰尖,波谷圆的形状;;第二节、波浪运动的基本特性
小振幅波理论
有限振幅波理论
;一、水质点运动与波形传播
波形的传播:
同一个波面上的水质点各以一定的位相差,相同的周期,沿着各自的,形状彼此相同的轨迹运动的结果。
;;二、波长、周期、波速和水深间的关系
;定义为: ;1、深水波
C= ;1)已知T
C=1.56 T λ=1.56T2
2)已知λ
;2、浅水波 ;三、波动随深度而变化
1、深水波
振幅a=a0e-2πz/λ
a0:表面水质点的圆半径(振幅),
z:水质点所处的深度
H=H0 e-2πz/λ;表面波;;四、波动的能量
沿波锋方向
单位宽度一个波长内势能:
Ep=1/16ρgH2λ
单位宽度一个波长内动能:
Ek=1/16ρgH2λ
总能量:
E = Ep + Ek =1/8ρgH2λ=1/2ρga2λ ;;能量传递速率:
P=1/2EC
能量的一半以波速随波传播
-----势能传播;单一波
λ=100m,H=1.414m ;五、正弦波的叠加
1、波群
波的相互叠加,形成振幅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群集分布的波。两列传播方向相同,波长和周期稍有不同的波叠加 ;群速Cg:
合成波波群的包络线所表示波形的传播速度 。
深水波:
群速为个别波速的一半。
Cg=1/2C
浅水波:
群速与个别波波速相等。
Cg=C
;2、驻波
两列振幅、波长、周期均相同,波向相反的正弦波叠加形成波形不传播、波面只在原地振动的波。
;;幅度=2a --------波腹 ;( n=0,1,2,…)时,
;特点:
相邻两个波腹或波节间的水平距离=1/2波长
波腹处水质点只作垂直运动
水质点通过波节时只作水平运动
在波节和波腹中间的点,既有水平速度又有垂直速度;波面处于最高、最低位置时,水质点速度为0,波面升降速度为0;
波面处于水平位置时,流速绝对值最大,波面升降最快。
;第三节、有限振幅波动
一、斯托克斯波(Stokes wave)的波剖面
近似于摆线:
波峰较陡较窄,波谷较平缓较宽
;二、波速与波高
;三、水质点运动轨迹
接近为圆,一个周期内不封闭。
;波流(wave-induced current)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