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928.50KB.doc

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928.50KB.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928.50KB

21课 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派 别 代 表 核心主张 学习内容 背景 抵抗派 (40-50S) ?林、魏 ?师夷长技 以制夷; ?军事技术 (物质层面 ?侵略加剧; 西学东渐 洋务派 (60-90S) ?奕、李 曾、张 ?中体西用 ? 实用科技 (物质层面) ?内忧外患 西学流传 维 新 派 早 期 60-80S ?王、郑 ?由中体西用 到君主立宪 ?政治制度 (制度层面) ?洋务弊端 显露 晚 期 90S ?康、梁 谭、严 ?君主立宪制 ?甲午战败; 民资发展 体:主体、本质,治国之本; 用:由主体派生,为主体服务的表现形式。治国手段。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学为体”——以纲常名教为国家命运的根本 “西学为用”——采用西方近代科技,仿效其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 消极:局限于学习物质文化,实质是用西方先进的技术来维护中国的腐朽的封建统治 积极:冲击了传统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维新派的思想主张 代表 著作 主张 康有为 《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 借孔子,否定专制,传播西 方政治学说,为变法提供理 论依据; 梁启超 《变法通议》 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要性;变科举; 谭嗣同 《仁学》 以自由平等观念批判君主专制、宗法等级制、纲常礼教;倡导男女平等; 严 复 《天演论》 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实行变法; 【阅读思考】中体西用与日本明治维新思想的比较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本质与内涵:一,要以中学为体,封建正统观念不动,在此基础上学习西方的坚船利炮。二,它以维护封建王朝统治为目的。以封建正统观念为根本,是封建社会在上层建筑思想领域的一个重要特征。显然他们是把西学的用嫁接到中学的体上,这严重削弱了它与传统观念相抗衡的力量,但也直接决定了在此思想指导下进行的洋务运动30多年“欲富而不强”的悲剧性结局。 日本明治维新的指导思想是“文明开化”,即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观念,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显然日本的指导思想不仅是“西学为用”,而且还要以“西学为体”,从根本上改变日本的社会性质和政治、经济、文化的属性。它比中国洋务派的“中体为用”思想要进步的多、彻底的多,实践的结局是明治维新使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并迅速成为亚洲强国。 作业:解析与探究 P91 “西学中源”就是认为西方现有的先进科技实际在中国古代都早已有之。 (1)19世纪40-80年代,“西学中源”说将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定位于源于中国,是先进的中国人的在道义信念上向西方学习的锐利武器,对于减少变革阻力,推动向西方学习,起了积极的作用,但也表现出人们对西方文明认识的模糊。 (2)19世纪90年代,“西方中源”说是以中国封建制度对抗维新变法运动,成为顽固旧势力反对维新变法思想的武器,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 1.概述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第一阶段是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积极翻译介绍西方的地理、法律等等学说,开始了学习西方的第一步。 第二阶段是洋务派大规模地运用和采纳西学,他们所开展的洋务运动以及与顽固派的争论,将西学的传播推进到下一个阶段。 第三阶段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他们在吸取、借鉴和批判前人的基础上,主张从制度上学习和借鉴西方,要求变法革新,通过著述、翻译、办报等等活动,极大地解放了时人的思想。 2.简述维新思潮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影响。 内容:维新派主张,变法图强;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废除“八股”科举制,到进西学,改革教育制度,同时更进一步提出:“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人民享有自由权利;批判君主专制,宗法等级制度及纲常礼教,倡导男女平等。 影响:维新思想的传播,形成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新文化运动 一、历史背景 1、政治: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袁世凯复辟帝制 2、经济: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根本原因) 3、阶级:逐渐壮大的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4、思想: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但袁掀起尊孔复古逆流——直接原因 ●认识:不但要进行政治革命,还要进行思想革命。 二、兴起: 1、兴起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 、胡适、钱玄同、鲁迅、刘半农 4.前期指导思想:西方的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的进化论。 5.思想阵地:《新青年》 6.活动基地(中心):北京大学(蔡元培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主张——实质是让新思想、新文化占领封建文

文档评论(0)

beoes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