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复习方略】(福建专用)高考专题高考语文第一轮第二部分文学名著和文化经典阅读第二节文化经典阅读教师用书配套课件.ppt

【全程复习方略】(福建专用)高考专题高考语文第一轮第二部分文学名著和文化经典阅读第二节文化经典阅读教师用书配套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37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全程复习方略】(福建专用)高考专题高考语文第一轮第二部分文学名著和文化经典阅读第二节文化经典阅读教师用书配套课件

(2)结合上面选段,谈谈你是怎么理解《论语·泰伯》中孔子所说的“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这句话的。 参考答案:这句话强调的是为官要坚持正道。在一个恶劣的社会政治环境中,一个人既有财富又有地位,“邦无道,富且贵焉”,那恐怕是靠不正当手段得来的,这种情况是可耻的,在乱世要善保自身,要能守住气节。 * 五、其他思想 1.关于“中庸” 5.1.1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6.18)(详见“关于‘君子’”部分之2.11) 5.1.2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雍也6.29) 【译文】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很久了。” * 【评析】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其作为一种道德 观念,是孔子和儒家尤为提倡的。中庸属于道德行为的评价问 题,也是一种德行,而且是最高的德行。宋儒说,不偏不倚谓 之中,平常谓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中庸又被 理解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对立双方的任何一方,使双 方保持均衡状态。中庸又称为“中行”,中行是说人的气质、 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互相牵制,互相补 * 充。中庸是一种折中调和的思想。调和与均衡是事物发展过程 中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相对的、暂时的。孔子揭示了事物 发展过程的这一状态,并概括为“中庸”,这在古代认识史上 是有贡献的。但在任何情况下都讲中庸,讲调和,就否定了对 立面的斗争与转化,这是应当明确指出的。 * 5.1.3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 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 子曰:“过犹不及。”(先进11.16) 【译文】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两人谁更好一些呢?” 孔子回答说:“子张过分,子夏不足。” 子贡说:“那么是子张好一些吗?” 孔子说:“过分和不足是一样的。” * 【评析】“过犹不及”即中庸思想的具体说明。《中庸》说,过犹不及为中。“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这是说,舜于两端取其中,既非过,也非不及,以中道教化百姓,所以为大圣。这就是对本章孔子“过犹不及”的具体解释。既然子张做得过分、子夏做得不足,那么两人都不好,所以孔子对两人的评价就是“过犹不及”。 * 5.1.4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 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 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子路13.24) * 【译文】子贡问孔子说:“全乡人都喜欢、赞扬他,这个人怎么样?” 孔子说:“这还不能肯定。” 子贡又问孔子说:“全乡人都厌恶、憎恨他,这个人怎么样?” 孔子说:“这也是不能肯定的。不如全乡的好人都喜欢他,全乡的坏人都厌恶他。” * 【评析】对一个人做出正确的评价,其实并不容易。但在这里孔子把握住了一个原则,即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而应以善恶为标准。听取众人的意见是应当的,也是判断一个人优劣的依据之一,但绝不是唯一的依据。他的这个思想对于我们今天识别好人与坏人有重要意义。 * 2.关于“和” 5.2.1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学而1.12) 【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 【评析】“和”是儒家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 则。《礼记·中庸》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 中节谓之和。”儒家认为,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但 是,凡事都要讲和谐,或者为和谐而和谐,不受礼的约束也是 行不通的。这是说,既要遵守礼所规定的等级差别,相互之间 又不要出现不和。本章提出的这个观点是有意义的。在奴隶社 会,各等级之间的区分和对立是很严格的,其界限丝毫不容紊 乱。上一等级的人,以自己的礼仪显示其威风;下一等级的 * 人,则怀着畏惧的心情唯命是从。但到春秋时代,这种社会关 系开始破裂,臣弑君、子弑父的现象并不罕见。对此,儒家提 出“和为贵”说,其目的是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矛盾,使等级 关系不至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但从理论上看待这 个问题,我们又感到,儒家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 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儒家提倡的“和”并不 是无原则的调和,这是有其合理性的。 *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beoes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