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课件_10.ppt

  1. 1、本文档共7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系统性红斑狼疮课件_10

系统性红斑狼疮 江苏省中医院风湿免疫科 钱先 主任医师 概述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多因素(遗传、性激素、环境、感染、药物、免疫反应各环节)参与的免疫性炎症为突出表现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血清中出现以抗核抗体为代表的多种自身抗体和多系统受累是SLE的两个主要临床特征。几乎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均有可能发生SLE。因此,许多学者称之为自身免疫的原型。临床经过的特点是缓解与急/慢性复发互见。 SLE的诊断和治疗内容 明确诊断 评估SLE疾病严重程度和活动性 拟订SLE常规治疗方案 处理难控制的病例 抢救SLE危重症 处理或防治药物副作用 处理SLE患者面对的特殊情况,如妊娠、手术等 流行病学 年龄因素 多见于15~45岁年龄段,60%的患者在20~40岁发病 性别因素   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8:1-13:1) 患病率 我国大系列的一次性调查显示SLE的患病率为70/10万人,女性则高达113/10万人 种族因素 美国黑人特别是女性,患病率高于白人约3-4倍。 病因-遗传因素 SLE是多基因复合性疾病,人类组织相容性抗原HLA-DR2及HLA-DR3位点与其发病有关 ①患者家族中本病患病率可高达13%; ②本病患病率在同一地区不同人种之间有明显差异; ③同卵孪生发病率达25%~70%,异卵孪生仅1%~3%; ④SLE自身抗体关连基因在患者中的发生频率明显高于正常人。 病因-性激素 SLE患者体内雌激素水平增高,雄激素降低,泌乳素水平亦增高。因此生育期女性的SLE的发病率明显高与同年龄段的男性、青春期以前的儿童及老年女性,妊娠后期及产后哺乳期常出现病情加重,与体内雌激素及泌乳素水平升高有关。 病因-环境因素 紫外线 日光照射可能使SLE皮疹加重,病情活动。紫外线可能使上皮细胞核的DNA解聚为胸腺嘧啶二聚体,后者具有很强的抗原性,可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大量自身抗体。 药物 某些化学药物可导致药物性狼疮,如普鲁卡因酰胺、磺胺吡啶、肼苯哒嗪、异烟肼、巯甲丙脯酸、青霉胺等,其临床表现和血清学改变类似SLE,但很少累及内脏。 其他  临床上SLE病人常因上呼吸道感染诱发病情加重。另外任何过敏也可能使SLE加重,因此SLE病人必须注意避免多种过敏源,接受计划免疫接种。 发病机制 B淋巴细胞功能亢进 是产生大量自身抗体的直接原因。该细胞还可以自我诱导增值,放大免疫效应 T淋巴细胞功能失调 Ts (抑制性T细胞)数量减少;Th2比Th1 (辅助性T细胞)占优势,总趋势是促进B淋巴细胞功能增强 细胞因子异常  -直接或间接促进B淋巴细胞活化增值产生抗体的细胞因子增高,而起到抑制作用的细胞因子降低。 淋巴细胞凋亡异常 凋亡的淋巴细胞比例与SLE活动性成正比。在凋亡过程中产生核小体释放,使隐蔽的自身抗原决定簇暴露,是诱发自身免疫反应的重要原因。 病理 基本病理 血管炎:血管壁病变中心为纤维素样变性、坏死,可检测出免疫球蛋白、补体及DNA等自身抗原。病灶周围有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浸润。血管周围可见出血和纤维素样变性、坏死   苏木素小体:亦称狼疮小体,由抗核抗体与             细胞核结合变性形成嗜酸性团块。吞噬了苏木素小体的粒细胞被成为狼疮细胞。 病理 脾脏病理  -血管“洋葱皮”样改变 脾中央动脉周围出现特殊纤维化,周围呈同心状又厚又密的胶原纤维化环。 Libman-Sacks心内膜炎  -心内膜可因反复发生纤维素样变性坏死、细胞浸润、成纤维细胞增生和纤维化,而形成疣状赘生物。赘生物发生玻璃样变,是免疫复合体、单核细胞、苏木精小体聚集和纤维蛋白与血小板性栓塞   病理 狼疮性肺炎 肺泡壁损伤、出血和水肿,透明膜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 神经精神狼疮 最多见的显微镜下改变是出血,大及小的梗死,脑内感染,伴发一种很普通的血管病,包括血管透明性变,血管周围炎症及内皮增生。 WHO关于LN的病理分型 Ⅰ型:正常或微小病变 系膜性肾小球肾炎(Ⅱ型):免疫复合体沉积或系膜细胞轻度增生 局灶增殖性肾小球肾炎(Ⅲ型):为肾小球及系膜节段性增生,免疫荧光示系膜及内膜下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沉积 弥漫性增殖性肾小球肾炎(Ⅳ型):可见系膜及内皮细胞高度增生、坏死、“白金耳”样改变、内皮下沉积苏木精小体等。如为慢性病变,则表现为硬化、粘连、纤维性新月体形成和肾小管萎缩。免疫复合体为广泛性块状沉积 膜性肾炎(Ⅴ型):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弥漫性较规则的增厚。间质多见水肿及局灶性淋巴细胞及浆细胞聚集,免疫荧光示沿毛细血管襻及系膜有细颗粒状免疫球蛋白沉积。电镜示沿肾小球基底膜为上皮下、膜内、系膜免疫

文档评论(0)

2017me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