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当代文学——中的冯雪峰——以《文艺报》为中心.doc
当代文学中的冯雪峰——以《文艺报》为中心
内容提要:在现代文学史中,冯雪峰是不可回避的研究对象,但“当代文学”语境中的冯雪峰,关注者不多。本文试图以冯雪峰与《文艺报》的关系为线索,通过他在建国后的办刊理念与文化实践,通过分析左翼文学的内部差异,试图清理和总结左翼思想中的社会主义经验。
一 杂文变迁与栏目兴衰
1951 年11 月,中国文联派冯雪峰率领《文艺报》编辑陈企霞等人访问苏联,此行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学习“先进的苏联文学经验”,回国后,冯雪峰便从上海调到了北京,担任《文艺报》主编,此前在上海,文化界的领导人是当年被鲁迅称为“四条汉子”中的夏衍,他和彼此思想和理论有点接近的胡风一样,处于边缘位置,主要整理和注释《鲁迅全集》,此外就是和唐在上海筹备一个新杂志——《文艺新地》。其实,对于建国后冯雪峰的职务安排,中央也颇费脑筋。他的身份本身就复杂,作为党和鲁迅的联系人,雪峰做过重大贡献;参加过长征; 也蹲过集中营; 但作为革命的领导者,却摆脱不掉一个“湖畔诗人”的冲动和率直,1937 年与中央领导(博古) 因思想分歧发生争吵,一气之下“回乡写作”。由于他在党内的资历,解放后不久,周总理指示出版总署署长胡愈之,让冯雪峰担任一个出版社社长,但“级别要比其他出版社高点,工资要高一点,要给他一辆私人用小汽车”。对于调他来北京担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冯雪峰并不情愿,一是和周扬有旧怨,如今周扬已是国家的文化领导人,其次,冯雪峰对行政工作也没有兴趣,如他自己所说,只想干一点“具体的文化工作”,“走单单做一个作家的道路”[1]。因为在他看来,“文艺上的地位不被承认,党内就不会有地位”[2]。此时正值1951 年全国整风运动,由于思想不足,丁玲主编的《文艺报》引起了主管部门的不满。冯雪峰成了合适的主编人选,可是对于《文艺报》的“行政工作”,冯雪峰没有丝毫的抵触,正如丁玲在检讨《文艺报》错误时交代,“我们都喜欢办刊物”[3],并一再推荐说,“我觉得我编《文艺报》不合适,我不是搞理论的”,“冯雪峰编《文艺报》比我好”[4]。19 世纪初期,中国现代报刊逐渐兴起,也催生了新的知识生产方式,而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也和现代报刊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这也是冯雪峰这一代知识分子爱好办刊的原因。建国后,他最早注意从鲁迅1906年筹办《新生》文学杂志入手,来解释鲁迅的文化活动,将文艺报刊作为鲁迅新文化实践的起点。谈到鲁迅的杂文,他也是较早注意到鲁迅利用报刊传媒的“游击战”方式,说鲁迅“是那个时代很好的报刊作家,他一直是为报刊写文章的,而且很注意使自己的文字适合各种报刊的风格”,“在正规的意义上说,由新青年专栏和《随感录》才开始了他一生的文学活动”[5]。而且在具体写作方式上,鲁迅杂文的写法“是随时随地留心报纸,有时候,把报纸上的材料剪下来,加些按语,就成了一篇很有力的文章了”[6]。鲁迅的方式自然也影响着他,冯雪峰除了担任《文艺报》主编和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还身兼数职,不仅出版烈士遗著[7];还要忙着注释《鲁迅全集》,并且还负责主编大型丛书“新文学选集”。即便这么繁忙,他仍化名在《文艺报》上发表了大量的文章。来到《文艺报》后,他的一个大动作就是加强了“新语丝”栏目,首先是将不能定期发稿的“新语丝”栏目正常化,并在数量上由原先每期一、两篇,增加到四至五篇文章。据不完全统计,仅1952 年—1955 年任《文艺报》主编时期,他发表在该报上的文章就有四十多篇。常常同一期中他的文章居然有四五篇之多,比如:1952 年四期:《欧阳山等人的例子说明了什么》(署名于子) ;《毒菌的话》(署名俞密) ;《不要停留》(署名白芷》;《美俘的命运》(署名李雍) 。1952年七期:《胜利在于彻底》(署名于子) ;《士不可夺志》续记(署名李雍) ;《人定胜天》(署名俞密) ;《必须坚持工农兵方向》(署名甘泉) 。在中央一级刊物上,如此集中地发表文章,而且是自己主编的刊物,这在建国后并不常见,以致后来有人批评他在《文艺报》工作时,指责他在《文艺报》上发表自己的文章过多。如果考虑到他同时在《新观察》、《中国青年》等报刊上发表文章,就会发觉他似乎有意识地延续鲁迅报章写作传统,做一个“报刊作家”。在《文艺报》中,除了一些重要的长篇论文冯雪峰用了真名,其它文章均是临时性的笔名。总的来说,解放以后,作家们已经减少使用笔名,临时性的化名更不主张使用,笔名被认为是言论不自由的产物,是文人自古而来的士大夫趣味,《文艺报》这个时期的稿约中就鼓励投稿者使用真名。同时,使用真名也是增加对稿件责任感,比如“读者来信”。但对冯雪峰来说,这种办刊方式的变化对他好像没什么影响,一如他在20 世纪30 年代,使用临时性的报刊笔名[8],比如主编《东南日报》副刊“笔垒”时,同样化名“木亭”、“方雨”、“庚少”、“五里”、“史
文档评论(0)